约翰·斯特劳斯(J.Strauss,1825—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斯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不顾父亲老约翰·斯特劳斯的严厉反对,成为职业音乐家.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1872年,斯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在维也纳去世.
约翰·斯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在这一时期里,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这时,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他的轻歌剧的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轻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后世称斯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与斯特劳斯同时代的J.勃拉姆斯、R.瓦格纳、A.H.谢罗夫等人对其艺术成就都作了高度评价.第三时期为 1871—1899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艺术珍品,并创作了一批轻歌剧,如经久不衰的名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南国玫瑰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根据他1880年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中的音乐编写的,作品题献给意大利国王,其中的“南国”可能是指热情的南欧国家意大利或西班牙,而“南国的玫瑰”也可以译为“热情的南国姑娘”.乐曲以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呈现,使它成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几首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
乐曲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整个乐曲的情绪抒情而又明快,但也不失伤感.感情的变化多端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多数圆舞曲的创作风格.
序奏部分先后提示出后面几个小圆舞曲的主题,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首先由圆号与单簧管奏出(F大调),之后,小提琴加以陈述(C大调),在小号、长号的鼓励下,乐曲很快就进入第一小圆舞曲.
紧接着的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部主题活泼、开朗,富有韵味,轻歌剧中的《松露麻菇二重唱》欢快、优雅、轻歌曼舞的形象有声有色的音乐,是形容剧中国王和女王言归于好的大团圆场面.副部主题短小精悍,旋律简单而流畅,跟前面相映成趣.其中,小提琴、长笛、短笛齐奏精彩的装饰音,勾勒出了典雅、秀丽的女子形象.
第二小圆舞曲为三部曲式,bB大调主题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一段旋律,在轻巧的琶音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的充满浪漫情调的梦幻旋律正是对曲名“南国玫瑰”的生动描绘.长笛、短笛在F大调陈述一个新的旋律后,这个柔美的旋律再次出现.
第三小圆舞曲婉转如歌(G大调),在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奏下,小提琴轻快地奏出第三主题.
第四小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段落(bE大调),欢乐的情绪贯穿始终.前半段由短笛奏出,后半段由铜管合奏.第四主题奏完后,大提琴低声应答并轻轻地提示乐队要重复乐段.
柔和的第三主题似乎要陈述,但8小节后却出现了小三和弦,弦乐、木管被迫奏出第一主题.在一阵欢呼后,第四主题又一次出现,这次用了主要的F大调,使乐曲情绪不断高涨,推向兴高采烈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