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他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并对其后世的音乐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风格和形式,包括管风琴、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合唱、室内乐、协奏曲、清唱剧和康塔塔等。巴赫的音乐不仅充满了对上帝的信仰和赞美,也展现了他个人对于音乐结构及和声的独特创造力。
01
少年时期
1685年3月21日,巴赫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受到了父亲和叔叔的教育与启发,学习了小提琴、键盘乐器和声乐。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哥哥接收抚养,并继续了巴赫的音乐教育。
爱森纳赫△
十五岁时,巴赫进入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在那里学习了拉丁语、宗教、逻辑、修辞等课程,也接触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音乐风格,如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器乐和声乐作品。学校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在这里全力汲取、学习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巴赫和他的家人△
他常常通宵达旦地练琴。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几十公里去汉堡听著名的管风琴家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演奏。
02
巅峰时期
巴赫在吕讷堡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米尔豪森(Mühlhausen)、魏玛(Weimar)、科滕(Köthen)和莱比锡(Leipzig)担任过不同的职位,如管风琴师、宫廷乐师、合唱指挥、教堂音乐总监等。
在这些地方,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如《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咏叹调与赋格艺术》(The Art of Fugue)等。
《十二平均律》曲谱节选△
期间,巴赫结婚两次,生育了二十个孩子,其中四个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
03
晚年
巴赫在晚年失去了视力,但仍然坚持创作音乐。他在1750年7月28日去世,享年65岁。他被埋葬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但直到1894年才找到他的墓碑。
位于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外的巴赫雕像△
巴赫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他的作品也随着他的去世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19世纪初,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Mendelssohn)重新发现并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引起了人们对巴赫的重新关注。
门德尔松△
巴赫的音乐风格集合了当时欧洲各国的音乐元素,同时也体现了他自己的个性与创新。他的音乐以其复杂严谨的对位技巧、丰富多变的和声语言、深刻感人的表现力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