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曾经写过两首《春之歌》,一首是声乐作品,另一首就是钢琴曲集《无词歌》中的第6首。
门德尔松曾经写过48首“无词歌”,大多数没有标题。但是,作为浪漫乐派的门德尔松,他的器乐作品追求声乐化与歌唱性,“无词歌”这个形式本身就表明了作品的抒情特质与声乐因素。这种简单而精致的器乐体裁,在音乐上没有戏剧性的发展和强烈的矛盾冲突,重视旋律的表现意义,展示旋律的如歌性质,其音域接近于人声,主旋律以外的声部接近伴奏功能,完全是一种以抒情见长的声乐化的器乐作品。正因为这种特征,所以“无词歌”每一首都以一种诗意的音乐形象为核心,充满生活气息,又富于标题性,因此易于让人们理解与欣赏。
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中,《春之歌》描写了大地春回,万物苏生的蓬勃气象。主旋律旖旎多姿、委婉迷人,串串音符犹如飘飞的花絮,展现出春光的明丽与妩媚。而伴奏部份那流畅跃动的琶音,就像是竖琴奏出;仿佛淙淙溪水,款款流过,更烘托出春的意境与活力。
与主旋律相伴,还有一支旋律意在刻画人们置身于春色之中激动兴奋的心情,这段调性转换,音型向上模进的曲调,装束在《春之歌》的中间部分,使这幅春色画图更增添几许纷纭与迷离,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感和一种春深似海的神秘感。
《春之歌》的结尾再现了明媚如歌的主旋律,又回顾了激荡兴奋的惜春之情,在寂静安恬的气氛中,音乐渐渐弱下来,消逝在无尽的春光之中。含蓄而平静的终止,给人以余韵未绝、意蕴愈深的奇妙联想,使《春之歌》仿佛获得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