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通常提到的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即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为了区别都叫约翰的施特劳斯父子,人们一般在父亲的名字的前面加上“老”字,在儿子的名字前面加上“小”字。斯特劳斯家族被称为“圆舞曲王朝”。
◆老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而他们共同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在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老约翰·施特劳斯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
◆小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瑟夫·施特劳斯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代表作品为《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天体音乐圆舞曲》以及同其兄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拨弦波尔卡》舞曲。
◆爱德华·施特劳斯
爱德华·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也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幼子。他和两位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努力,成就了维也纳的施特劳斯音乐王朝。而他整个家族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轻音乐时代,为历任奥地利皇帝和帝国的公卿贵族创作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
在施特劳斯父子的音乐作品中,奥地利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都能在乐曲中得以升华,人们不难体味出奥地利人热情、欢快、乐观、诙谐的性格。这些音乐作品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乐曲中欢快愉悦、浪漫典雅的情感却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的心灵之声。在辞旧迎新之际,将施氏家族的音乐作品作为新年音乐会的主旋律,的确是奥地利人献给全世界人民一份优雅的贺岁礼物。
正宗维也纳圆舞曲:博斯科夫斯基指挥施特劳斯圆舞曲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算是通俗古典了,哪个乐队也能来招摇一下,各种节庆都会拿拉特斯基来烘托气氛。但要听正宗维也纳圆舞曲,非维也纳乐队不可,其他乐队出来的味道就是不对头。
原因无他,维也纳圆舞曲在演奏时具有独特的节奏型,简言之就是嘭恰恰三个节拍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均匀的,但又不是象附点拖得那么明显。再说得仔细点就是它的第二拍有点向前赶,形成1-2较短,2-3拍较长的情况。来源是维也纳宫廷女士们跳舞时都要在那一拍转圈,可能是不赶一点会转不过来吧。
这就是维也纳圆舞曲“味道”所在。但这种区别说来简单,没有其它乐队能象维也纳自己的乐队和指挥这么烂熟于心,成为演奏时自觉的节奏型,因为他们是从小就浸淫在这种气氛里,不需要去想,自然就发挥出来了。其它乐队要模仿这种节奏,生硬不说,最要紧的为整个乐队打节奏底的低音乐器,很难一直保持整体一致的节奏型,因为大家都是刻意的。
所以,要听正宗的维也纳圆舞曲,非维也纳的乐队不行。新年音乐会各种指挥走马灯似的换,指挥有权选曲,但无权要求乐队按照普通的三拍子节奏演奏。而且指挥也知道,乐队完全有能力按严格的三拍子演奏(否则其它乐曲就没法听了),但这正是维也纳乐队的特色,失去它就不是维也纳了。
另外听许多施特劳斯演奏还有一点不爽之处。施特劳斯圆舞曲既是作伴舞用,几乎每一节都是要重复的。但现代演奏时经常省略这种重复。如果拿本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等曲谱对照聆听就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如果偶尔一听,也无所谓。听长了,就觉得这种不重复的演奏法象赶集,非常不过瘾,每段都是戛然而止的感觉。历年的新年音乐会很多指挥都采用不重复或不完全重复的演奏法,印象只有2、3个是完全遵重原谱的,好象包括最有名的87年卡拉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