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娟(1929年11月25日-2020年11月16日),北京人,中国女中音歌唱家,一级演员。独唱曲目录制唱片的有《哈巴涅拉舞曲》、《祝酒歌》、《宝贝》等。
生平
1949年肄业于河北省立师范。同年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不久后转入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本科毕业后留校读研究生,曾师从沈湘、喻宜萱、汤雪耕等先生,并受教于苏联歌唱家梅德维捷夫、库克林娜,主演过《青年近卫军》、《阿依古丽》等歌剧。期间也多次赴东欧、北欧参加音乐比赛和访问演出,1955年8月在波兰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独唱比赛中获得五等奖。1956年任声乐系助教。1957年调入中央实验歌舞剧院(1979年改称中央歌剧院)任演员,之后也担任声乐教员。1959年随剧院赴苏联演出歌剧《刘胡兰》。
1976年,作曲家施光南将《祝酒歌》给苏凤娟演唱,或许是因为苏凤娟深沉柔媚、醇厚悠远的声音色彩与国人的审美习惯相抵牾的缘故,首唱之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而李光羲无意中在同事苏凤娟处见到此歌,很快把它唱红,成为李光羲的保留曲目。
1980年,苏凤娟和张权、李维渤、李光羲等歌唱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84年应美国纽约曼哈顿音乐院、旧金山中华艺术基金会邀请,在美国举办中国声乐作品专场,并被旧金山音乐戏剧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92年受聘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8年移居上海。2020年11月16日在上海天佑医院逝世。
评价
苏凤娟,1929年生于天津,195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并继续深造及担任助教。曾师从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授喻宜萱、沈湘以及苏联声乐专家梅德维捷夫等,后受聘于中央歌剧院,是国家一级演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凤娟曾先后参加德国舒曼艺术歌曲比赛以及第四届、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并获奖。早期访问演出遍及丹麦、冰岛、罗马尼亚、德国和苏联等国家。
她曾在《刘胡兰》《青年近卫军》《阿依古丽》等多部中外名剧中担任主角,歌曲代表作有《海滨之歌》《塞里木湖畔起了风浪》《黑孩子赛琳娜》《海鸥》等。
苏凤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中音歌唱家,其演唱深厚圆润,表现质朴内在,不仅掌握了欧洲传统唱法,对中国民族传统唱法也有深厚造诣。她曾在《刘胡兰》《青年近卫军》《阿依古丽》等多部中外名剧中担任主角并参演多部中外歌剧,受到各界赞誉。
苏凤娟天生有着一副好嗓子,当年与自己的同学罗忻祖(戏剧女高音歌唱家)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时,两人取得并列第一的好成绩。而随着舞台上的实践以及自己阅历的不断增长,她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唱歌必须一切从内容出发,仅凭嗓子好是远远不够的。
“洋嗓”和“土嗓”的争论、民族歌剧的路线、国外声乐专家的方法、以及全国各地与留学归来的歌唱家们的同台交流竞争……当时的中国声乐界,许多东西尚处在探索阶段,这也带给了苏凤娟很多的思考。
在半个多世纪的声乐演唱与教学实践中,她始终孜孜不倦探索,坚持洋为中用,数十年如一日为歌剧园地默默耕耘,也为培养歌剧人才无私奉献。
苏凤娟的身上,带有那个年代的朴素和纯真,不计较名利,只考虑如何把歌唱好,以及多学习点东西。喜爱歌唱、性格温和的她,有着一个幸福的音乐之家。她的爱人李家尧,是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的第一个正式学生。而两人的相识相恋也是源于音乐。
1954年,苏凤娟和好友罗忻祖一同在外国声乐专家开设的班上学习,李家尧则是当时来自上海的唯一“代表”。不过,李家尧家境较好,从小就接触纯正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故而基础也比苏凤娟要好。两年的学习,让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之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几十年风风雨雨,一辈子相濡以沫。在动荡的岁月中,苏凤娟和爱人李家尧都曾遭受到冲击,当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时,他们越发地追求安稳的日子。他们曾拒绝中国音乐学院、总政等一些艺术院校、团体的邀请,只想把生活过得简单一些。
退休之后,苏凤娟和爱人依旧没有离开音乐。两人常常携手走进社区,与许多老年朋友一起聊天唱歌,用歌声传递生活的美好。
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苏凤娟,于2020年11月16日凌晨在上海天佑医院病逝,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