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又译史特拉汶斯基,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是圣彼得堡帝国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
经历
1910年至1914年间,斯特拉文斯基全家多次前往瑞士,他一边在那里疗养,一边为演出事宜出入巴黎,后来长住瑞士。即使在瑞士这个永久中立国,战争也意味着匮乏,斯特拉文斯基的多数音乐出版商多数都属于敌对国家,俄国的庄园也不再能够为他带来收益,因而生活变得相当拮据。迫于生计,他组建了一个“袖珍剧院”公司,在瑞士的乡村里作巡回演出。《士兵的故事》也由此诞生,在瑞士洛桑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其呈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在代替序曲的第一段进行曲《士兵进行曲》中发明的避免重音突出的“双重节奏”,都成为日后这位作曲家延续多年的创作特征。
1915年,一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没收,从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显得十分节俭(为了避免动用大乐团),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1920年代,经过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汶斯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之后芭蕾舞剧的创作逐渐减少,而将创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剧及室内乐上。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密切交往。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斯特拉汶斯基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
1938年,斯特拉汶斯基的女儿、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兰和二战的爆发,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国谋生。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
1950年代初,斯特拉汶斯基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
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
1960年代之后,斯特拉汶斯基的作品逐渐减少。
1962年,斯特拉汶斯基重新回到俄国。与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访谈录、回忆录。
1970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纽约。
1971年4月6日于美国去世,死后葬于威尼斯; 同年香奈儿也病逝巴黎。
关于国籍
192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成为法国公民,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逝世于美国纽约。
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长期脱离祖国,生活在国外。这使得他生活经历复杂,创作作品众多,风格多变。从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普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钢琴曲《俄罗斯圣歌》《我儿童时期的回忆》等。
风格变化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重要作曲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早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1910)、《彼得卢什卡》(1911)、《春之祭》(1913)为代表,也包括管弦乐《烟火》(1908)等,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还具有印象派风格,这些作品也为他在世界乐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
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爆发后,瑞士成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居留地。在那里他的音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1927)、《圣诗交响曲》(1930)和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明显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采用古老的形式与风格,提倡抽象化的“绝对音乐”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代表作有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合唱《诗篇交响曲》等。
晚期
晚期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如《乌木协奏曲》(1945)、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等则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音乐手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及点描音乐等。哑剧《士兵的故事》(1961)包含舞蹈、表演、朗诵和一系列由7件乐器演奏的段落,却没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创作风格的不羁。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