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盛韵
明年是威尔第和瓦格纳的 200 周年纪念,节目想必格外丰富,我得采取措施保证你别忽略布里顿。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是英国最有影响的当代作曲家,他活跃的 30 年中为音乐所作的贡献,比所有伦敦音乐家过去三个世纪加起来的贡献还要多。托马斯·比彻姆那句著名的讥诮“他又不是大布里顿,不是吗?”(译 注:Great Britten 与“大不列颠”谐音)早已被人一笑而忘。
100 年前布里顿生于灰色的萨福克海边,2013 年,他的头像会出现在新发行的硬币上,他的音乐会响遍东西方世界。他的突破性歌剧杰作《彼得·格莱姆斯》(Peter Grimes)会在构思地——奥德堡的海滩上上演。7.5 万名儿童将被召集进 “让我们创造音乐”计划。一个网站 (www.britten100.org)已经呱呱坠地。布里顿年会是一场盛事。让我们期待温情,以及一次价值重估。
《格 莱姆斯》自1945 年 6 月 7 日第一夜首演就大获成功,旋即登上 12 个国家的舞台(伯恩斯坦 1946 年指挥了美国首演)。布里顿在 31 岁时就成了战后音乐复兴的偶像,几乎不可批评。两位年轻的仰慕者唐纳德·米切尔( Donald Mitchell)和汉斯·凯勒(Hans Keller)激动万分,专门办了一份杂志来证明布里顿的伟大和勋伯格的正确,将这二位视为通向音乐未来的双生大门。1963 年凯勒将布里顿和莫扎特相提并论,称他是“最伟大的在世作曲家”。
在百年回顾的时刻,请允许我指出,布里顿在《格莱姆斯》之后的作品有些小变化。 为凯瑟琳·费丽尔(Kathleen Mary Ferrier)所作的《鲁克蕾西亚受辱记》(The Rape of Lucretia)全无男女之事,还有一部村政厅喜歌剧《阿尔贝·埃林》(Albert Herring),它狭窄的主题令人回想起J. K. 罗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小说。《比利·巴德》(Billy Budd)重复了男人对男孩施暴的不败主题。布里顿宣布“没有一个英国人适合演主角”,挑选了加州壮汉西奥多·阿普曼(Theodor Uppman)扮演巴德,与彼得·皮尔斯和德国来的弗雷德里克·达尔伯格( Frederick Dalberg)演对手戏。人人都知道皮尔斯是布里顿的同居伴侣,但无人报道。
布里顿的下一次巅峰要等到为女王加冕礼所作的黏黏糊糊的《荣光女 王》之后。《螺丝在拧紧》基于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讲的是小男生和淫棍鬼魂的故事。这与布里顿私底下的娈童癖暗合。为了让作品听上去更现代,他加入了 勋伯格式的 12 音作曲法。娈童癖和连环杀手的双线张力,使得两个小时的歌剧引人入胜。《螺丝在拧紧》令观众在中场休息时哑口无言。查尔斯·马克拉斯( Charles Mackerras)称这是“终极杰作”。百年纪念会确认其至高地位。
《螺丝在拧紧》标志着他胆量的极限,之后尽是些没有结果 的探索。他和皮尔斯一起去远东巡演时,发现了日本能剧,并在“教堂寓言剧”中模仿了其静止不动的状态。1962 年的杰作《战争安魂曲》不啻为一种退化,回到了威尔第、埃尔加和圣公会礼拜仪式的模式和语汇上。《威尼斯之死》改编自托马斯·曼的小说,爱恋美少年的主题 被驯化得可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
1976 年,布里顿英年早逝,在他去世前的十几年中,创造力不断衰退,但作品的多样性不断变化,从校歌、歌咏会到四重奏、交响乐,所以不考虑质量的话,凯勒把布里顿比成高产的莫扎特也不无道理。如果对所有作品一视同仁,就误读了布里顿。
现 在我们要开始驶进争议水域。布里顿的公共形象是小渔村出来的坏脾气不合群者,他的性取向更是到了中度偏执狂的程度。企鹅出版社明年会推出一本修正性的传 记,由奥德堡拥趸保罗·吉尔迪亚( Paul Kildea)撰写,旨在纠正汉弗瑞·卡彭特( Humphrey Carpenter)那本惊世骇俗的通篇男童的传记。布里顿是个挑剔的人,惧怕丑闻,对别人的拒绝万分敏感。没有人比他更容易生气。他抛弃的朋友可以环绕 海岸线半圈。“我总觉得像在蛋壳上走路。”电视制片人约翰·德拉蒙德说。“本杰明的一生都感到自己在与世界对抗。”哈伍德爵士写道。据说在奥德堡最安全的 立身之地是背对大海。
然而除了这些毛病,没人能比他为作曲家同行做得更多。布里顿创建奥德堡音乐节,敦促米切尔成立Faber Music公司,是为自己寻一处庇护所,也是为培育天才考虑。他委约创作风格、理念与他不同的作曲家。坊间传言,1968 年他没看完伯特威斯尔的暴力歌剧《 潘趣和朱迪》首演就离场了,但伯特威斯尔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曾告诉我,布里顿一直以一种淡然超脱的方式支持他。
他曾深思:“这个世界上如此多伟大的事物来自外行,而孤独者并不总是看上去吸引人。”像 J.K. 罗琳一样,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光注定无法摆脱暴得大名的负担。布里顿的悲剧更在于他总是渴望永远无法获得的接受。为了弥补绝望,他决定改变音乐的现状,而且庄严地成功了。
布里顿将英国这无乐之土变成了创意的发电厂,使得英国音乐家可以傲视世界,也无需生活在他的阴影下。他值得得到我们全体的温暖感激,不必计较他的怪癖和缺点。他的许多音乐很伟大,但他证明了自己更伟大的人格。
诺曼·莱布雷希特: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语言, 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