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吕其明家里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进门,他们就提出,要请他为扩建后的纪念馆谱写背景音乐。
为烈士纪念馆写背景音乐,这在他还是第一次,在全国可能也没有先例。这种背景音乐,不像舞台上演出的交响乐,情绪可以大幅度地起伏,感情允许有爆发性的宣泄。它必须在特定的音乐长度内,于平缓中有色调的对比,于深沉中有委婉的温馨。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吕其明是烈士后代,他的父亲吕惠生就被囚禁和杀害于雨花台。他的父亲赴刑场前,写下了“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的绝命诗。吕其明对三位客人说:为烈士纪念馆写背景音乐,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
当客人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有一个要求,希望再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学习。他又与纪念馆“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接受媒体采访。
半年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管弦乐组曲诞生了,它就是《雨花祭》。
事后有人问吕其明,你为什么提这些“不合时宜”的“约法三章”?他回答:为革命先烈写一部音乐作品,是我心中多年的愿望,感谢雨花台纪念馆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我谢都来不及,怎么还能要什么报酬,当然,更不能宣传自己了。
像这样的艺术家,现今还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