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rngold: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
科恩·戈尔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
作曲家科恩·戈尔德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犹太血统的美籍奥地利作曲家,1897年5月29日生于奥匈帝国的布尔诺(现属捷克),1957年11月29日逝世于美国好莱坞。
其父是著名的音乐评论人,自幼学习作曲,天赋秉异,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莫札特。据说他11岁时一次去歌剧院听了理查·史特劳斯的歌剧《埃莱克特拉》后,回到家中竟可以在钢琴上全凭记忆把歌剧中的所有音乐弹奏出来。后师从策姆林斯基 (Alexander von Zemlinsky) 及罗伯特·富克斯(Robert Fuchs)。他的作品以室内乐及乐队作品较多,后浪漫风格,充满华彩、瑰丽优雅,得到过马勒 (Gustav Mahler) 及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的赞赏。
背景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作品35,谱作于1945年,提献给马勒的妻子-爱尔玛·马勒(Alma Maria Mahler-Werfel)。从1938年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科恩·戈尔德大多数的创作大都集中在好莱坞的电影配乐。此曲受友人犹太裔小提琴家胡贝尔曼(Bronislaw Huberman)的建议而作,算是他在严肃音乐领域的继续挥洒。
“琴皇”海飞兹(Jascha Heifetz)可谓是这部作品最“铁杆”的推介者了。1947年2月15日由海飞兹(Jascha Heifetz)担任独奏,和圣路易交响乐团合作完成首演。很偶然的,此曲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同一调性,连作曲编号也完全相同,甚至连首演后评论界的反馈都是惊人的相似,被当时乐评家们讥评为「搞错时代」的作品,因为其浓浓的后浪漫主义风格与二战后无调性音乐的盛行相比显得有些“过时”了。但是海飞兹非常清楚这部作品的价值,依靠自己的影响力继续演奏并将其录制成唱片发行,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了科恩·戈尔德最有名的作品。
这部作品是典型的由电影音乐触发灵感的艺术音乐,所以各乐章主题,也从科恩·戈尔德早期电影配乐中移用素材。而且画面感和氛围感十足,更重要的是贯穿其中的“歌唱性”,科恩·戈尔德本人都曾承认“这部协奏曲更像是写给卡鲁索的,而非帕格尼尼”。
乐章
第一乐章的开头由小提琴主奏出一个深情的、带有怀旧色彩的歌唱性主题,其实这段旋律就曾出现在1937年的电影《另一个黎明》( Another Dawn )中。第二主题在绵密的揉弦下展现了另一种柔情,这个主题则是1939的电影《朱勒斯》( Juarez )的配乐旋律;
第二乐章毋庸置疑是整部作品情感表达的核心,是一个极美的慢乐章。也使用了1936年的电影《风流世家》( Anthony Adverse )当中的音乐,约3分40秒左右开始有一段极为自由、弹性,却不失节奏感的华彩,尤其是极弱奏的高音,配合越来越激动的揉弦,就像是女高音那般歌唱着咏叹调,带领听众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乐章整体上有一种月光下朦胧的氛围,是一个极美的慢乐章。同时这个乐章也非常考验指挥对乐队和小提琴配合精准度的拿捏。
最后一个乐章则是出现在1937年的电影《乞丐王子》( Prince and Pauper )中,有着帕格尼尼般狂飙般的炫技,是一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