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音乐名家名曲>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简介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1-02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名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简介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简介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生平

1804年3月14日,约翰·施特劳斯降生了。当时,助产士为冰雪所阻而姗姗来迟。倘若再晚一步的话,这个羸弱的小孩就和这个世界无缘了。

孩子的父亲叫弗朗兹·施特劳斯,他在多瑙河的沙洲上经营一家小酒菜馆,在他第二次结婚后不久,就浮尸于多瑙河之中,人们纷纷猜测他是自杀而死的。

约翰在7岁时就没了亲娘。如今父亲一死,他就只好在那个小酒店里和继母一起度日了。日后,继母不免再醮。幸好继父戈尔德是一个和蔼的人,他倒很喜欢约翰。

那时,常有一些走街串巷卖艺的乐师被招进酒店来演奏。音乐之声为约翰开拓了一个精神上的乐园。戈尔德留意到孩子对音乐的迷恋,于是在约翰圣名日的那天,他送给孩子一把小提琴作为礼物。这把提琴比玩具好不了多少,可是不久,约翰发现在提琴的两个“f”形孔里灌些啤酒进去,就多少可以改善一下它那干涩的音色。在学校里,他总是把这把提琴放在课桌底下,短短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也要拿起琴拉上一阵子。由于那把提琴时时让他分心,他的学习很糟糕。

13岁那年,继父认为这孩子应当学点手艺了,他把约翰交给了一个书籍装订匠。但约翰不愿干这种活计,他又哭又闹,师傅把他关进了贮藏室。装订匠的妻子有点可怜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趁她丈夫不在的时候,把约翰放了出来。约翰抓起他的提琴就逃跑了。他朝维也纳森林奔去。那里有不少的酒店客栈,他相信靠自己的小提琴是可以挣一口饭吃的。整日的奔波和过度的兴奋,约翰感到非常疲乏。怀抱着心爱的提琴,竟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沉沉地睡着了。

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吧,一个名叫赫尔·波利扬斯基的音乐家暮出散步,在这儿发现了酣睡的约翰。音乐家对那把玩具似的提琴颇有兴趣,他摇醒了孩子。不一会,两人就兴致勃勃地畅谈起音乐来了。约翰算是头一回遇上了一位知音。波利扬斯基对这孩子的天分很有信心,他答应免费为约翰授课。音乐家说服了约翰,要他回家去,并答应去向他的继父说情,让孩子选择音乐家的生涯。

在老师的指点下,约翰以一种近乎天授的才能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种种技法,而且很快就超出了波利扬斯基所能教授的范围。

15岁时,约翰就成了维也纳最著名的舞会乐团——迈克尔·帕默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崭露头角在帕默乐团,约翰和很有才华的音乐家约瑟夫·兰纳成了朋友。随后,兰纳自己拉起了小乐队,约翰任小乐队的中提琴手。

他们这个简陋的乐队只能在小咖啡馆演出,所得的报酬时常还不足以糊口。施特劳斯是小乐队中最年轻的成员,每次演奏结束后,他还得拿着盘子请顾客施舍,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

终于,苦尽甘来。把兰纳悦耳的音调和施特劳斯抑扬的节律揉合在一起,使他们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而又富有魅力的风格,很快就赢得了公众的称誉。

当然,乐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兰纳创作的圆舞曲。每逢一些特殊场合,兰纳还得临时谱写一段新的乐章。一天,兰纳病了,他请施特劳斯去带领乐队排练。

“可那段新乐章怎么办呢?”施特劳斯惊讶地说。

“那你就不会自己谱写一段吗?”

施特劳斯的第一支圆舞曲就以兰纳的名义上演了。听众们对这一曲子的热烈反应,使施特劳斯认识了自己的作品。

不久,在维也纳的乐坛上,他就和兰纳平分秋色了。

兰纳的作品长于抒情,施特劳斯的乐曲虽然不及兰纳的那么含情脉脉,但却往往更扣人心弦。在报刊杂志上,在咖啡馆里,甚至在大街上,人们都对这两个作曲家的艺术风格议论纷纷,争辩不休。由于公众惯于将他们视为乐坛上的竞争对手,无形中逐渐就拆散了这一对朋友。

1825年秋天,公开的冲突终于发生了。一天晚上,两个朋友大打出手。一场混战,把大提琴、倍大提琴都砸了,连饭店里的大镜子也被打得粉碎。

几天之后,施特劳斯感到很后悔,他作了一首“和解圆舞曲”,题献给兰纳。

但兰纳却回报了一首“绝交圆舞曲”,其中还用了一段挽歌来作为序曲。此后,施特劳斯离开了乐队。虽然两位作曲家私下还是赞赏对方的才华,却再也没有一起露过面了。

当时,施特劳斯在维也纳已经崭露头角,向他献殷情的轻薄女郎自然也就不乏其人,施特劳斯只是与之周旋而已。可是有一位美丽的黑色姑娘——安娜·斯特莱姆却吸引了施特劳斯的注意。不久,他俩就结了婚。

1825年10月25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了。当时,这位年轻的父亲如果能逆料他儿子的名声将很快超出自己的话,那么也许他就不会让儿子沿用他自己的教名了。

成功的事业与兰纳分手后,约翰又重整了旗鼓。他不断收到演出的约请,经常应接不暇。

随着演出约请的日益增加,施特劳斯乐团也就不断地扩大和分组。到1830年,乐团已发展成了8个乐队,受聘用的乐师有200名之多。晚上,施特劳斯常常是坐着马车从一个舞场赶到另一个舞场,去指挥一段圆舞曲,然后奋力挤出敬慕他的人群,跳上马车又向另一个地方疾驰而去。每每要到凌晨3点钟光景,他才能回到家里。

来自莱比锡的一位记者为他的报纸写下了这么一段令人瞩目的报道,从而使得施特劳斯的名声越过奥地利的边界而广为传扬:“……在彩灯缤纷的树下和拱廊中,摆开了许许多多的座席。人们坐在那儿吃喝谈笑,倾听音乐。乐队在他们中间演奏着时兴的圆舞曲,令人回肠荡气。在指挥席上,站立着那位‘奥地利的拿破仑’——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之于维也纳人,犹如拿破仑的胜利之于法国人一样。要是维也纳人也有那么多的大炮,那么他们一定会在斯伯尔舞厅前,为他立一座‘旺多姆圆柱’的……。

“在舞池中,男人们紧紧地搂着他们的女伴,合着乐拍,翩翩起舞,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他们不停地跳呀,跳呀,就是上帝也拦不住他们……”继小施特劳斯之后,安娜又生了5个孩子,可是安娜却并不幸福。她的丈夫夤夜不归,不只是因为忙于演出,他还迷上了一个名叫艾米丽的女人。安娜向丈夫提出了最后通牒,可想不到施特劳斯却干脆收拾起东西,搬到艾米丽那儿去了。打这以后,除了每月供给500个盾的生活费外,施特劳斯和自己的家庭几乎就断绝了关系。

1834年11月,施特劳斯开始了他的欧洲之行。他以精湛的艺术打破了古板的柏林人的偏见,继而又征服了巴黎。乐团来到伦敦时,演出一开始很不顺利。

可是,后来在白金汉宫举行的一次宫廷舞会上,行将登基的维多利亚公主随着施特劳斯的乐曲,带头跳起了华尔兹舞——这对施特劳斯真是一个最有力的支持。打这以后,英国的绅士淑女们便也没有顾忌了。乐团离开伦敦去各地演出,终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英国演出的后期,许多乐师都病倒了,施特劳斯自己也病得厉害,差点就要死了,他再三恳请医生让他回国。一路上,施特劳斯不住地谵言妄语,时常昏迷不醒,医生都断言他已经无望了。可是,施特劳斯终于挨到了奥地利。安娜从维也纳赶来接他,这样施特劳斯又回到了妻儿们的身边。

经过安娜的悉心护理,施特劳斯渐渐康复了。然而,当他不再要靠安娜照料的时候,他却又一次遗弃了安娜,而去找艾米丽了。从此以后,施特劳斯就再也没有踏进过他自己的家门。

后生可畏早在6岁的时候,小施特劳斯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

儿子的音乐才能使得施特劳斯感到大为不安,他禁绝了孩子一切的音乐活动。可是安娜却为孩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也许从那一天起,她就开始在设想一个向她丈夫报复的计划了。她从菲薄的家庭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给儿子上音乐课,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向他父亲挑战。

小施特劳斯进入音乐界一事,他父亲并非感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好多年前,老施特劳斯偶尔回家,看到儿子正在练习小提琴,竟蛮横地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从那以后,老施特劳斯就一直对儿子忌疑重重,深感烦恼。他让他的经纪人赫希传言警告维也纳城内各大舞厅,倘若有谁接受小施特劳斯在彼处演出的话,那么圆舞曲之王本人就将从那家舞厅绝迹。小施特劳斯被各大舞厅拒之于门外,只好到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去举行露天音乐会。

好事者将小施特劳斯乐队排练的消息传给了他的父亲。盛怒之下,老施特劳斯宣布在那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但到后来,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那边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

忠心的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

他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演出的那天到了。人们早早地出城,向郊外的咖啡馆蜂拥而去。一大群没有买到票的人聚集在场外,急不可待地吵着要挤进去,以致地方当局只得出动骑警把咖啡馆围了起来。在花园后边的拱廊里,坐着安娜·施特劳斯,她似乎是在为儿子祈祷。

和他父亲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一样,小施特劳斯这天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法国作曲家奥柏的一首歌剧序曲,这似乎是遵循一种家庭的传统。小约翰并没有为听众稀稀落落的掌声而感到沮丧,他知道人们来这里是将他当做一位作曲家而和他父亲相比较的。

接下来演奏的是他创作的一支圆舞曲—— “母亲的心”,这是小施特劳斯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美妙的乐曲使得听众欣喜若狂,压倒会场的掌声淹没了赫希那一伙人的嘘声。人们爬上椅子,挥舞着帽子、披巾、手绢,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而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听众们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这真是亘古未有的事。

使帮手们困惑不解的是,连赫希也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起来了。诚然,赫希是老施特劳斯的朋友,而且还与之有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但是他更忠实于音乐艺术,对于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欢迎。

最后,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小施特劳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地示意,请大家安静下来,乐队重又奏起柔和的乐章。当轻柔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时,听众们面面相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这不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那首圆舞曲“莱茵河畔的迷人歌声”吗?在这首乐曲的抒情部分,小施特劳斯又加入了这么一种柔情蜜意……随着乐曲的展开,听众逐渐明白了这段插曲的深意。小施特劳斯演奏他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作为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作为一种祈求,请求他父亲的宽恕。这使听众们不由得热泪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在动荡的岁月里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革命。与整个城市一样,施特劳斯家也分成了两派。老施特劳斯站在保皇党一边,小施特劳斯则站到了起义者一边。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父子俩谁也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信念。父亲成了保皇党不过是因为过去常在御前演出;而他儿子的立场不过是出于对他一些朋友的同情,这些年轻人只是希望赶走独揽大权的首相梅特涅,而让哈普斯堡王朝回来实行宪政。

在那些动乱的日子里,父子俩都挂上了军乐团作曲家兼指挥的职衔。为了鼓舞保皇党分子的士气,老施特劳斯写了好些轻快的军队进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拉德茨基进行曲”。但是小施特劳斯的作品则赋有革命的标题,如“自由进行曲”、“学生进行曲”、“街垒之歌”等等。

维也纳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富有戏剧性的是,小施特劳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而老施特劳斯却就此一蹶不振了,很多人对他支持保皇党表示愤慨。在绝望中,老施特劳斯带着他的乐团离开了维也纳,去寻找昔日公众对他的那种崇拜。可是,这一希望也成了泡影。在布拉格、慕尼黑、海德堡,到处都遭到了人们的反对,甚至还收到威胁和责骂他的信件。

他重返维也纳的时候,政治气氛已经大大缓和了。人们对老施特劳斯已不再怀恨。他的音乐会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老施特劳斯却时常显得心烦意乱、茫然若失。在这以后几个月里,他一直是郁郁寡欢,离群索居,他那种致力于音乐事业的坚韧、热情、活力,那种迷人的灵感、生气,似乎一下都消失了。

他对儿子的态度也变了。虽然他和儿子以及他合法的家庭依然没有接触,但是怨恨已经消失。他甚至暗暗为自己儿子在音乐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渴望同儿子握手言欢,但他那倔强自尊的秉性却使他无法做到这一点。

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劳斯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当他儿子闻讯赶来时,却发现父亲赤裸的尸体已从一张空无一物的光床上掉到了地板上。箱柜抽屉均被洗劫一空,艾米丽已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甚至连死者身上穿着的睡衣和床上的被褥——全部席卷而去。

两天以后,老施特劳斯的灵柩被抬到了庄严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整个维也纳有十万人来为他送葬,各处钟楼上几百口大钟齐鸣,哀声在空中不住地回荡。在送丧的最后一程,施特劳斯乐团的成员们把他的灵柩从四匹黑马牵引的灵车上移下来,抬上肩膀,一直送到卡伦堡多勃林教堂的墓地。当年,作为一个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少年,他从书籍装订作坊逃到此地,就是躺在这一片芳草如茵的山坡地上。

著名作品列表

圆舞曲

  • 小鸽子圆舞曲(Täuberln-Walzer)作品第1号(1827年)
  • 维也纳嘉年华(Wiener Carneval)作品第3号(1828年)
  • 吊桥圆舞曲(Kettenbrücke-Walzer)作品第4号(1828年)
  • 蒂沃利滑行圆舞曲(Tivoli-Rutsch Walzer)作品第39号(1830年)
  • 生活是一场舞蹈圆舞曲(Das Leben ein Tanz oder Der Tanz ein Leben! Walzer)作品第49号
  • 伊丽莎白圆舞曲(Elisabethen-Walzer)作品第71号
  • 夜莺圆舞曲(Philomelen-Walzer)作品第82号
  • 巴黎圆舞曲(Paris-Walzer)作品第101号(1838年)
  • 维也纳人的情感圆舞曲(Wiener Gemüths-Walzer)作品第116号(1840年)
  • 莱茵河女妖罗蕾莱(Loreley-Rhein-Klänge)作品第154号(1843年)

加洛普和波尔卡

  • 叹息加洛普(Seufzer-Galopp)作品第9号
  • 中国加洛普(Chineser-Galopp)作品20号
  • 入口加洛普(Einzugs-galopp)作品第35号
  • 麻雀加洛普(Sperl-Galopp)作品第42号
  • 幸运加洛普(Fortuna-Galopp)作品第69号
  • 年轻精神加洛普(Jugendfeuer-Galopp)作品第90号
  • 卡楚恰加洛普(Cachucha-Galopp)作品第97号
  • 印度加洛普(Indianer-Galopp)作品第111号
  • 麻雀波尔卡(Sperl-Polka)作品第133号
  • 心爱的安娜波尔卡(Beliebte Annen-Polka)作品第137号
  • Piefke und Pufke Polka作品第235号

进行曲

  • 拉德茨基进行曲(Radetzky-Marsch)作品第228号
  • 耶勒契奇进行曲(Jelačić-Marsch)作品第244号

相关文章 推荐

圣桑:《动物狂欢节》
人气:842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
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卡朋特(Carpenter)演唱
人气:137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卡朋特(Carpenter)演唱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Dvorak:Cello Concerto)
人气:175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Dvorak:Cello Concerto)
难解的肖斯塔科维奇
人气:234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难解的肖斯塔科维奇
与“时尚”格格不入的圣桑
人气:158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与“时尚”格格不入的圣桑
卡罗尔·马切伊·席曼诺夫斯基(波兰语:Karol Maciej Szymanowski)简介
人气:232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卡罗尔·马切伊·席曼诺夫斯基(波兰语:Karol Maciej Szymanowski)简介
郭文景(Guo Wenjing)简介
人气:969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郭文景(Guo Wenjing)简介
邹鲁(Zou Lu)简介
人气:178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邹鲁(Zou Lu)简介
小约翰·施特劳斯 - 蓝色多瑙河 Op.314
人气:99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 - 蓝色多瑙河 Op.314
Maurice Andre 安德烈
人气:64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Maurice Andre 安德烈
他不仅是歌手,更是音乐的灵魂匠人
人气:87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他不仅是歌手,更是音乐的灵魂匠人
旅美华裔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 Haojiang Tian》简介
人气:131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旅美华裔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 Haojiang Tian》简介

大家都在看

美丽故事(Vira-Virou)巴西风情手风琴曲

美丽故事(Vira-Virou)巴西风情手风琴曲

巴西不同的自然景观和当地人民特有的生活传统使巴西的音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它融合了欧洲,非洲和印地安的音乐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巴西人奔放开朗与爱唱爱跳的性格又...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67 阅读

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简介

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简介

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 (俄语: Никола́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 ,1835年6月2日-1881年3月23日),俄罗斯钢琴家及作曲家。他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也是彼得伊里奇...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46 阅读

卡拉扬本人感到有生以来最大的耻辱的一件事

卡拉扬本人感到有生以来最大的耻辱的一件事

80年代,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矛盾因一位女单簧管手萨宾娜迈娅冲突爆发,两者的合作减少。此次冲突非常,德国有关部门曾介入事件调停。卡拉扬认为,这是他本人有生以来最大的耻辱。 ....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209 阅读

俄罗斯舞曲《卡林卡》简介

俄罗斯舞曲《卡林卡》简介

雪球树,也译为红莓树,学名英谜,是一种生长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小乔木或灌木,每年六、七月开白色花,秋天结多串深红色浆果,果酸味苦,但第一次严寒后浆果将变成甜的,可制作果酱...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246 阅读

艾蒂安·梅于尔(Etienne Nicolas Méhul)简介

艾蒂安·梅于尔(Etienne Nicolas Méhul)简介

艾蒂安梅于尔 ( Etienne Nicolas Mhul ,1763年6月24日 - 1817年10月18日),又译 梅雨尔 ,法国作曲家。被誉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出生于济韦。父亲是一个酒商。梅于尔从小就...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52 阅读

菲克列特·阿米罗夫(Fikret Amirov)简介

菲克列特·阿米罗夫(Fikret Amirov)简介

菲克列特阿米罗夫 ( Fikret Amirov ,1922-1984),又作 阿米洛夫 、 阿密罗夫 ,苏联-阿塞拜疆阿塞拜疆作曲家,出生于占贾,父亲是木卡姆艺术家、塔尔(tar,一种长颈琉特琴)演奏家。阿米罗...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60 阅读

海顿,海顿,让我从何说起?

海顿,海顿,让我从何说起?

理论上说,海顿是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创造者。 聆听海顿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该从哪儿开始?作曲家只有两种,要么高产,要么宁缺毋滥。阿诺德勋伯格...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06 阅读

温琴佐·萨尔瓦多·卡梅洛·弗朗切斯科·贝里尼(意大利语:Vincenzo Salvatore Ca

温琴佐·萨尔瓦多·卡梅洛·弗朗切斯科·贝里尼(意大利语:Vincenzo Salvatore Ca

温琴佐萨尔瓦多卡梅洛弗朗切斯科贝里尼 (意大利语: Vincenzo Salvatore Carmelo Francesco Bellini ,1801年11月3日-1835年9月23日),或作 贝利尼 ,生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3岁开始学习音乐,18岁时入那...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301 阅读

无雨的日子(A Day Without Rains)恩雅(Enya)演唱

无雨的日子(A Day Without Rains)恩雅(Enya)演唱

恩雅(爱尔兰盖尔语:Eithne N Bhraonin ,英文:Enya Brennan,1961年5月17日),爱尔兰共和国著名独立音乐家。若以乐队而言,恩雅一词则包括:恩雅本人(负责作曲及演出)、Nicky Ryan(负责专辑制...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83 阅读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埃尔加的大多数音乐都作于1890年至1914年间,正是一战前欧洲艺术繁荣的时候。他的《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杰隆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以及两部交响曲和叶芝(W. B. Ye...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71 阅读

肖邦之死背后的疑云

肖邦之死背后的疑云

Frdric Chopins telltale heart 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泄密之心 From the Nature Website 科学家们为肖邦这位作曲天才的心脏悬案又续写了新的篇章。但这似乎又不太可能为这个故事划上句号。作曲家弗雷德里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72 阅读

瓦格纳 - 歌剧《众神的黄昏》WWV 86d_Wagner: Götterdämmerung, WWV 86D

瓦格纳 - 歌剧《众神的黄昏》WWV 86d_Wagner: Götterdämmerung, WWV 86D

《众神的黄昏》 (Gotterdammerung)瓦格纳所作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最后一部分。 剧情介绍 序幕 前奏曲旋律缓慢的流转,出现觉醒的动机,波浪的动机以及埃尔达的动机。 布仑希尔德之岩,夜...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43 阅读

王健:巴赫的音乐是为唤醒人心中的神圣而写

王健:巴赫的音乐是为唤醒人心中的神圣而写

大提琴家王健,现任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大提琴系国际部主席 著名华人大提琴家王健,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演奏巴赫无伴奏完整组曲的音乐家,在大提琴领域,这套组曲难度系数极高,堪称...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88 阅读

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瑟夫·克里普斯 Josef Krips)简介

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瑟夫·克里普斯 Josef Krips)简介

约瑟夫阿莱斯克里普斯 ( 德语:Josef Alois Krips ,1902年4月8日-1974年5月16日),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和小提琴家。 克里普斯出生于维也纳,继而成为曼第泽夫斯基 (Eusebius Mandyczewski)和魏因加特纳...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60 阅读

列昂纳德.科翰(Leonard Cohen)再见,玛丽安妮(So Long, Marianne)简介

列昂纳德.科翰(Leonard Cohen)再见,玛丽安妮(So Long, Marianne)简介

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 ),1934年生,飘泊在现代都市的游吟诗人,来自寒冷然而富有浓厚欧洲气息的加拿大小城蒙特利尔,英国文学是他的专业。早年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小说《美...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19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