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序曲》是朱践耳在苏联留学期间的作品。该曲作于1958年,当时即引起苏联音乐届的关注,由苏联大剧院交响乐团首演、录音,并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选购,作为永久性曲目保存。翌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时由指挥家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沪首演。
《节日序曲》以鲜明的旋律、辉煌的音色、昂扬的气质、通俗的手法和精湛的技巧,描绘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广场上欢庆节日的场景。
《节日序曲》在创作上以欧洲古典派、浪漫派为基础,音乐语言及配器手法上探索中国民族化,使音乐在抒情性、色彩性、歌唱性以及气势性上都得到充分的展现,是新中国成立后杰出的交响作品。
《节日序曲》[作品第10号]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第一部管弦乐创作,也是作者所有管弦乐创作中最常演出的一部热门曲目。《节日序曲》创作于 1957年,1958年初完成配器,当时作曲家正在苏联学习,这部作品也可视为其留学期间的学习成果。因为作品自身过硬的素质,苏联方面对于中国留学生创 作这部作品非常重视,曲目很快便在莫斯科公演、录音,并于国庆十周年时在国内上演,从此广为流传。关于《节日序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朱践耳先生曾撰 文进行了回忆:
虽然我在1950—1954年间写过几部电影音乐,但那是业余自学水平的乐队作品。1955年秋季被派往苏联留学,这才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作曲专业学习。 1957年秋,开始读三年级上学期时,我写了第一部专业性的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也是第一部用奏鸣曲式写的作品,1958年1月完成了配器。1959 年经我的作曲主科老师谢尔盖·巴拉萨年[1902-1981]推荐,经过用两架钢琴审听,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收购,作为永久性曲目而收藏。电台请了国家 大歌剧院的交响乐队,于1959年7月25日正式录音,指挥是阿·别洛乌索夫[直译其姓,是“白胡子”]并于1959年5月由莫斯科音乐学院乐队公开首 演,指挥是戴里杨,1960年4月还连续公演了3次。
1959年10月1日,《节日序曲》由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庆祝国庆十周年的音乐会上进行了国内首演,指挥黄贻钧,并录了唱片[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出 版了总谱单行本]。同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音乐会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交响乐队也进行了演出,当时我正在上 海出席上海交响乐团国庆音乐会而未能参加。1959年下半年,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新作品交流会上播放前苏联国家大剧院首版录音,在座师生大感意 外,对中国留学生刮目相看,故1960年又连续公演了3次。
我写之前,参考过一些国外的《节日序日》,特别是肖斯塔科维奇那首。但我却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如:开始的引子主题,用了中国唢呐的气派,单旋律,加上模仿 复调,而不是肖氏那种大三和弦的西方号角。在主部主题的再现时,改变了速度和音乐形象,是粗壮的进行曲风格,[速度放慢一倍,旋律放到低声部去了]。在尾 声时,主题扩展了两倍,由一组铜管奏出丰满、浑厚而又多变的和声,背景很热闹,好似天安门放礼花的热情场景,这是我对五十年代初期刚刚解放不久的一片幸福 的新景象、蓬勃向上的生活感受的表述。[那时我35岁,还是朝气勃勃的青年]。正因为如此,乐思很活跃,写得很顺手,副部主题也十分洒脱,旋律自由地上下 翻飞,无拘无束。
《节日序曲》在结构上采用西洋奏鸣曲式,逻辑感很强,同时其音乐语汇却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色彩,在旋律和配器方面营造出强烈的民族节日氛围。整部作品既欢快 喜悦、生动活拨又不乏优美抒情、激动感人的段落,着实是“朝气蓬勃、多姿多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朱老的这部作品在整体气质上难免带有比较强烈的“时代 烙印”,但无论从创作技巧还是受欢迎程度来看,《节日序曲》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