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锣鼓乐的节奏不复杂,一般为四分音符、双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十六等,偶尔出现切分和附点,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等就更为少见。而西方的打击乐则不同,以小鼓为例,其节奏复杂、技巧繁多,装饰音可以任意添加到基本节奏中。其实,这是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审美上的区别,我们无须判断优劣。
中国艺术更加注重神韵和意境,这一点在打击乐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音乐的表达是听声音,中国音乐的表达要看整体,节奏的复杂或许会局限整体情感的表达。我国古代的“乐”是一个综合艺术的概念,例如六大乐舞的出现,就既有音和声的音乐艺术,又有肢体表达的舞蹈表演艺术,所以我们的音乐至今仍离不开表演,器乐的演奏总要讲究“范”,声乐的演唱总要讲究“味”。在打击乐的演奏中也是如此,一招一式均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在当代,一些民间的打击乐品种在演奏技术上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例如绛州鼓乐,其演奏技法已在民间一些技巧的基础上作了专业性的突破,其技巧有:击鼓心、敲鼓边、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挑等,多达十余种。但其演奏的音乐的节奏并没有更加复杂化,这些技巧的发展仅在表演层面上进行了拓展,许多技法是在音色及敲击位置上发生了改变,或者是在敲击动作上增加了表演性和难度。
这样的情况,不能随便用“节奏简单”来概括,笔者认为应该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简单”,或者称之为“简约”更为贴切。因为我国民间的锣鼓乐在简单的基本节奏之上产生了丰富的锣鼓经和曲牌,各种锣鼓乐的曲牌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内容并不重复,而且部分曲牌还有确定的指代性和特定的适用性。例如: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羊獬村的威风锣鼓曲牌中,《吃凉粉》讲述了农历三月在“接姑姑”途中沿村休息吃凉粉的情景,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饭时表演;《西河滩》、《东河沙》是讲述农历四月二十八在接送“娘娘”途中两支队伍隔河相迎,敲锣鼓以示问候,羊獬村在河东岸演奏《西河滩》以示欢迎,历山村在河西岸演奏《东河沙》热情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