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京胡>京胡百科>

访著名京胡演奏家宋士芳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1-04-19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记者:宋老师,首先祝贺您在北京的音乐会圆满成功。

  宋士芳:谢谢!

  记者:筹划和举办音乐会是件细致和辛苦的事,在运作当中一定有很多令您难忘的人和事吧?

  宋士芳:记得1991年我在北京举办京胡独奏音乐会,是通过好友张宏宇先生间接推荐给中国音协的冯蕙女士帮忙策划。冯女士曾经策划主办过超过百余场音乐会。在她尽力策划和联系以及众多朋友的大力协助下,才使得那场音乐会得以顺利举办。20年之后我能再次请到冯大姊出马替我担任北京的策划联系人,对她十分感激。74岁的冯大姊虽然腿疾行走困难,但对我的这场音乐会十分尽心,多方奔走。她还专程请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先生和音协常务副主席徐沛东先生为我题祝贺词。台湾海峡交流基会的江丙坤董事长也为我的音乐会题词,使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更加突出了。

  记者:1991年您就在北京音乐厅举办过独奏音乐会,20年后您又在这里举办音乐会,您何时萌生出再次赴京举办音乐会的念头?
访著名京胡演奏家宋士芳

  宋士芳:我最初产生在北京办这场京胡演奏音乐会的念头,大约是在2008年夏天,那年是我到台湾定居的第二年。当时我已经在国光剧团任职,除了参加剧团演出之外,也经常和台湾的业余京剧爱好者在一起活动。有空闲时就和内人开车到台湾岛内各处旅游。恰逢当时中央电视台11频道“戏曲采风”栏目的刘连伦导演来台湾给我拍摄一个专辑,以我在台湾与剧团和票友们的活动为中心,介绍京剧在台湾的现状。刘导演给这个专辑起了个好名称“海峡两岸梨园情”。我们谈起1991年北京那场音乐会,内人郭贞鼓励我日后有机会要再搞一场音乐会。既然1991年在北京办过京胡独奏音乐会,何不订下目标在2011年再办一次音乐会,就算是给过去20年的京胡艺术生涯做个总结呢。就以“海峡两岸梨园情”做为音乐会的主题,邀请海峡两岸的京剧名家演场经典流派唱段,再请大乐队协奏展演我的个人创作。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这一构想今天都实现了。

  记者:记得我采访中国戏曲学院著名京胡演奏家、教育家王鹤文先生时,他说京胡伴奏者只有会唱,他的演奏才能收放自如、韵味十足。听您拉琴就张弛有度、韵味十足,各种流派的唱腔您伴奏起来都游刃有余,足见您有着极强的唱功和拉功。

  宋士芳:我与京胡相伴至今已近60年。回顾我自少年时期开始学琴以来,曾经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拉琴技法和流派唱腔。其实我从小就很喜欢听杨宝忠先生拉琴,漫步乐林另外,像李慕良、徐兰沅、和王少卿这几位先生也是我经常模仿学习的楷模。同时,我也喜欢听各个流派的演唱,学习他们的唱腔和气口。

  记者:您跟哪位大师学习过京胡?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宋士芳:1962年我有幸能拜在汪本贞老师们下,这在我学琴的生涯是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汪老师不但琴艺高超,而且为人耿直、大度。拜师后我便跟随老师到各地演出,除直接观摩老师的琴艺外,还时时能得到老师不厌其烦的教诲,有聚会时,老师让我为众多名家吊嗓,还给我讲解各行当、各流派的演唱特点、气口劲头等知识。后来,汪老师发现我特别喜爱“张派”艺术,他非但不以为忤,还主动带我到何先生那里学戏,后又介绍我正式拜在何老师门下学习。说实话当时我能拜汪老师已经喜出望外,岂敢再有他想,况且梨园界总有些门户之见。汪老师不但将一生所学对我倾囊而授,临走前还送给我一把老胡琴,这把名为“黑老虎”的琴跟随汪老师一辈子,裘盛戎先生许多录音都是用此琴伴奏的。老师传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把名琴,分明是继承发扬京剧艺术的接力棒啊。

  记者:音乐会上,我听您演奏了一曲您创作的《怀念》,音乐深情婉转,听后令人感动。看得出,您为恩师汪本贞先生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一定倾注了很深的感情。

  宋士芳:是的。《怀念》是2001年我为汪老师谱写的一首京胡协奏曲,此曲表达了我对汪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后来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和京胡名家李亦平先生都演奏过这首《怀念》。如果能让此曲广为流传,相信是对汪老师最好的追念。

  记者:听说您还是何顺信先生的高徒,在您的学琴生涯中,他对您的影响有多大?

  宋士芳:何先生思想很开通,勇于改革创新,绝不拘泥僵化,多方吸收养分与别人的长处。这些方面他对我影响很大。何老师为人寡言少语,闲聊的时候不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拉琴。他拉琴非常细致,就像绣花似的,每一弓每一字都很考究。我们经常一起谈论指法和弓法,我每每新创一个花过门就会拉给他听,请他指点。他会仔细分析并且说明每个乐句应该如何处理,他要求我创作新腔与过门不只要悦耳动听,还得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他对我的指点和督促非常认真尽心,使我深觉获益良多。他告诉我:“要学徐兰沅的韵味和王少卿的劲头。”今年四月初我给何老师打电话,向他报告8月份我将在天津和北京举办音乐会,特别请他给我题词勉励。他同意了,于是由少华师弟代笔写下:“期勉士芳;继承发展,探索创新”。不料我才刚收到何老师寄来的题词,紧接着就接获恩师辞世的噩耗。我与内人匆匆赶到北京参加告别式,送恩师最后一程,想到与恩师就此天人永隔,心中不禁悲痛难忍。如今何老师给我音乐会的期勉题词,竟成了他给我最珍贵的遗言。

  记者:您拉琴6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您认为怎样才算一个好的琴师?

  宋士芳:跟随两位明师学琴多年,我深刻体认到要成为一位好琴师,必须既要精又能博。“精”就是精熟,必须先把唱腔“吃透”,对于唱段的气口、劲头乃至于演唱时的情绪和意境都能了然于心,才能傍得严实,达到琴与唱融合一体的境界。“博”就是要会很多行当和流派的戏,而且要能记、背唱腔和过门,不能依赖谱子。因此我这些年来每日练功习曲,不敢稍有懈怠,只要不是在外旅游或是一天有三班工作,每天至少练习基本功两小时,同时要记背不同的唱段。除了少数新编戏我伴奏时会看谱子,大多数的传统戏我都尽量要求自己会唱,拿起琴就能拉。除了为演员伴奏之外,我认为自己在京胡艺术的追求与展现上,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如此才不辜负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因此,我持续创作新曲,在京胡艺术追求的路上,努力向前。

  记者:您在京胡演奏的同时还从事京歌和京胡协奏曲等作品的创作,横跨京胡演奏和音乐创作两个领域,像您这样的人在京剧界非常少见。您的作品《梨园情》是哪年创作的,表现了您怎样一种心境?

  宋士芳:《梨园情》是1991年创作的京胡协奏曲。我当时的创作的初衷就是想表现近40年从艺生涯里对京胡艺术的“一片真,一片痴”以及辛酸、喜悦、痛苦、欢乐的感受。飞扬的琴声里,深藏着过往的回忆。我愿用琴声向朋友诉说,向听众倾吐;用我的琴声在梨园寻知音,在乐坛求共鸣。这首作品也代表着我在京胡艺术的追求上无怨无悔的决心。

  记者:在您的创作中,《宝岛随想曲》算是一部大部头的作品了。您的创作初衷是什幺?

  宋士芳:我自1997年首次来到宝岛台湾从事文化交流,至2007年仲秋来台定居,至今前后历经14个年头。这其间我深切感受到台湾的秀丽风光与人情温暖,我创作此首京胡协奏曲,目的是想抒发我个人心中对于宝岛台湾的感念情怀。2008年底,我开始留心观察台湾的风土人情,同时搜集台湾民谣和音乐素材。我将这首曲子分为三个乐章:1.惊艳宝岛2.体验之旅3.宝岛春晓。每一个乐章都有一个主题。创作第一乐章时我受到王观的一首送别词《卜算子》的启发: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意表达送友和惜春,以美人的眉和眼比喻山川秀丽之美,构思相当新颖,比喻非常巧妙。词中作者对友人殷殷叮嘱并祝福:千万不要辜负明媚春光和人生的大好时光,定要把春天留住!这里面蕴含出送别与惜春的双重涵义,感情真挚。词中的“江南”和“春天”都是比喻,对我而言,它们代表了京胡艺术事业的舞台。我将这首词看作是我对自己的期勉:我在台湾重新找到京胡艺术的舞台,可不能辜负这大好时光,应该更加努力在京胡艺术上继续钻研和追求。

  记者:您这首作品里似乎还融进很多音乐元素,因而显得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别具一格。

  宋士芳:是的,我在《体验之旅》这一乐章里选取了代表原住民、客家人和闽南人的民谣音乐,将这些具有族群特色的旋律和主旋律以比较抒情的形式融合呈现。最后也有以京胡SOLO来表达我对不同风土民情的感受,其中有欣喜、沉思、和眷恋的不同情绪。

  记者:京胡作品中如此大篇幅的恢弘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从这首作品中,不难看出您对宝岛台湾风土人情和山光水色的热爱以及您深厚的创作功力。这首作品一定花费您不少时间吧?

  宋士芳:我创作这首曲子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10个月才完成初稿,然后请到著名作曲家卢亮辉先生替我配器,编写民族管弦乐团用的总谱和分谱。他提议将乐曲的节奏和结构依照三个乐章做些调整,与他数次讨论之后我接受他的建议,请他帮忙调整乐曲的结构,并且邀情他一同挂名为作曲人。后来,我决定改请西洋交响乐团担任协奏,卢老师因工作太忙无暇替我改配成西乐用的曲谱,我请指挥胡炳旭老师帮忙找到内地的作曲家,以卢老师的曲谱为蓝本,改编配成西洋交响乐团用的曲谱。

  记者:从事京胡艺术60余年,您一定有很多人生和艺术方面的感悟吧?

  宋士芳:有人说我爱琴如痴,或许就是这份对京胡艺术的痴情,才能成为我执着于探索京胡艺术。我很喜欢欧阳修的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和“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前两句给我的启发是:在人生中有一个值得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自己能放手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是一种幸福;后两句对我的启发是: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不可轻易自满而懈怠, 定要持续下去, 尽力尝试各种历练,直到人生的尽头。

相关文章 推荐

网上如何学京胡?
人气:433
京胡教程
网上如何学京胡?
吴炳璋京胡演奏与教学要领口诀
人气:234
京胡教程
吴炳璋京胡演奏与教学要领口诀
P26.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换把(1)
人气:225
京胡视频教学
P26.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换把(1)
学京胡,每天练多久为宜 ?
人气:248
京胡教程
学京胡,每天练多久为宜 ?
京胡拉唱技巧 徐兰沅操琴艺诀
人气:193
京胡教程
京胡拉唱技巧 徐兰沅操琴艺诀
P8.张素英京胡教学:运弓技巧——中弓(示范演奏《击鼓骂曹》)
人气:238
京胡视频教学
P8.张素英京胡教学:运弓技巧——中弓(示范演奏《击鼓骂曹》)
京胡尺寸的模数协调
人气:312
京胡教程
京胡尺寸的模数协调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人气:394
京胡百科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P23.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倚音
人气:189
京胡视频教学
P23.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倚音
胡琴基本技术要点分析
人气:128
京胡教程
胡琴基本技术要点分析
京胡弓法教学
人气:348
京胡教程
京胡弓法教学
京胡独奏常见问题
人气:326
京胡教程
京胡独奏常见问题

大家都在看

浅析杨宝忠京胡演奏风格及特色

浅析杨宝忠京胡演奏风格及特色

笔者认为,熟悉和掌握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特色,应该放在研究其艺术历程和正确把握其演奏风格及艺术贡献上。 1、端庄典雅,潇洒大方,豪放而极富激情的操琴手法。 杨宝忠先生一生...

京胡百科 347 阅读

立体声琴马和檫弦器的制作

立体声琴马和檫弦器的制作

多年来我尝试制作了许多不同款式、不同材料的琴马,前几天到北京刘正辉老师又送我几个他精致的琴马,经过反复试验我觉得我自制的立体声琴马最好用,声音干净利索、磁实有力、优美动...

京胡百科 212 阅读

京胡琴师把弓子拉断的轶事

京胡琴师把弓子拉断的轶事

1961年裘盛戎排演了《赤桑镇》,一炮而红。这是一出只有两个主角、不到一小时的小戏,却轰动剧坛。成为裘盛戎一大(即《姚期》)一小两出经典代表作,流传至今。 一出新编的、短小的唱...

京胡百科 209 阅读

京胡蛇皮跳井的机理分析

京胡蛇皮跳井的机理分析

每年夏天都去乳山银滩,银滩有三多,天津人多,京剧票房多,胡琴跳井的多。今年参加了好几个票房的活动,认识了不少有水平的票友,从天津来的就有河西华艺京剧社的,有河东的南开的...

京胡百科 226 阅读

访著名京胡演奏家宋士芳

访著名京胡演奏家宋士芳

记者:宋老师,首先祝贺您在北京的音乐会圆满成功。 宋士芳:谢谢! 记者:筹划和举办音乐会是件细致和辛苦的事,在运作当中一定有很多令您难忘的人和事吧? 宋士芳:记得1991年我在北...

京胡百科 279 阅读

浅谈京剧余派胡琴的过门及托腔技巧

浅谈京剧余派胡琴的过门及托腔技巧

余派的延长艺术历经百年的考验,迄今仍为老生演员学习的范本。我认为余叔岩的演唱风格和李佩卿独特的伴奏技巧相辅相佐,使他们共同创造了京剧的余派唱腔艺术。他们各自的艺术是余派...

京胡百科 202 阅读

京胡制作经验谈

京胡制作经验谈

1)关于千斤位置:基本都是说位置在第三节中点或偏上(1-2cm)在那个范围找,有个最佳点,音效特别好。现在的体会是:千斤--琴马 有个标准音程,倘若自己琴的担子尺寸与标准有误差,那...

京胡百科 143 阅读

浅谈程派京胡伴奏

浅谈程派京胡伴奏

在京剧各行当、各种流派声腔艺术的伴奏中,程(砚秋)派胡琴是京胡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一个伴奏领域。由于程腔低回委婉、刚劲清峭,具有顿挫、深沉、激越、凄楚的悲剧风格,其胡琴伴奏也形...

京胡百科 182 阅读

京胡起源与发展介绍

京胡起源与发展介绍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

京胡百科 259 阅读

赵景浩解读京剧五大行当京胡伴奏

赵景浩解读京剧五大行当京胡伴奏

众所周知,京胡是京剧文场主要伴奏乐器,它不但承担京剧繁重的唱腔伴奏,而且要配合演员表演,拉奏多种情调的京剧曲牌,烘托特定的戏曲环境。 在京剧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

京胡百科 176 阅读

胡琴的特点和作用

胡琴的特点和作用

每一种乐器都有它自已的特点和作用。京剧的胡琴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在结构上,如果与其它乐器如南胡相比较,它的琴担、琴筒小,蒙蛇皮,而且蛇皮蒙得比较紧。由于这种结构上的特殊,...

京胡百科 218 阅读

吴炳璋先生京胡教学研究成果初探

吴炳璋先生京胡教学研究成果初探

吴炳璋先生培养学生的数量之多、成才率之高,在我国京剧教育界首屈一指。这不仅仅因为吴炳璋先生从教时间长,教育经验丰富,更由于他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始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注重...

京胡百科 204 阅读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

京胡百科 161 阅读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聊天。感谢这个网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互动的平台。 我叫钟长江,我父亲就是程砚秋的琴师钟世章。受家传,我现在也是专门拉程派,潜...

京胡百科 394 阅读

京胡捩控法探幽

京胡捩控法探幽

现在人们习惯于将演奏京胡称为拉胡琴,其实这种称谓是不科学、不完整、不准确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京胡源于胡琴。胡琴系古代弦乐器,传自西北或北部少数民族,故称胡,当时胡琴泛指...

京胡百科 11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