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京胡>京胡百科>

浅析杨宝忠京胡演奏风格及特色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2022-04-12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笔者认为,熟悉和掌握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特色,应该放在研究其艺术历程和正确把握其演奏风格及艺术贡献上。

  1、端庄典雅,潇洒大方,豪放而极富激情的操琴手法。

  杨宝忠先生一生讲究着装整洁、大方,特别是登台演奏。每次举着胡琴出来,观众必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杨先生则上前几步鞠躬或点头还礼致谢,然后落定在自己的专座上调试琴弦,他调弦向来是一手准,从不来回调试,于是台下又是一阵叫好声不断。然而,有人则以此来批评他搅戏,我的观点则是这样,杨先生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的人缘,一是他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童伶,有自己的观众群;二是他从正式登台演奏开始马连良给他的就是这种特殊待遇;三则在于他本身琴艺精湛,值得观众为他叫好喝彩。试想如果观众都给他叫“倒好”,他还敢这么做吗?当然,艺术是在有正确艺术批评的监督下而进步发展的。

  杨先生的操琴是很讲究的,坐姿端庄大方,挺拔自然,脚下从不踏踏板,演奏起来更是彰显出一派大家风范,很是潇洒,一个艺术家的演奏风格与其生活性格也是很有关联的,杨先生生活中就很直爽,性格开朗且善言谈。演奏起来,激情四射,熟练的唱腔旋律、灵活自如的伴奏技巧、即兴的临场发挥更是体现了功力的深厚。

浅析杨宝忠京胡演奏风格及特色

  2、指音干净利落,清脆明朗,纤细俏巧,坚实有力。

  杨宝忠的左手功夫扎实,奏出的音符个个灵动跳跃,坚实而有力。与右手配合起来毫无丝毫拖泥带水之感,他的慢速演奏,饱满骨力,纤细而俏巧,快速演奏,运指如飞,字字如铁马金戈般的金石之音铿锵有力、疏密有致;犹如银珠落玉盘般清晰剔透。真所谓:“疏时可以走马,密处毫不透风。”

  3、创造性地使用短弓快拉、双弓、断弓、滚压揉等弓指法技巧,开创胡琴演奏技巧的新天地。

  杨宝忠平时喜欢研究西方文化,并拉得一手好小提琴。杨先生创造性地移植小提琴的弓指法技巧于京胡,使用寸弓、双弓、断弓等技巧,丰富了京胡这件小小乐器的表现力。所谓寸弓就是所用的弓段非常短,近乎一寸,今天我们称为快弓,演奏起来对右手的腕子、左手手指的灵活度以及对左右手的娴熟配合等方面的功力要求十分高。断弓即断奏,亦称顿弓,细心的赏乐者会发现杨先生在很多的行弦处使用这种弓法,给人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感觉,很富创造性。双弓据考证并不是杨先生最先使用,京胡大师徐兰沅、王瑞芝等也经常通过这种方法来给唱腔塞缝,以补唱腔之单调,这种技巧只是杨先生在演奏时运用得更多而已。

  京剧伴奏绝大多数唱腔都是紧拉慢唱,揉弦技巧用得很少,即使使用也仅在句末或是句中个别处,或是与其他技巧相结合而辅助使用,在杨宝忠之前的京胡演奏者们大多使用压揉、滑揉,或是两者相结合。杨宝忠移植了小提琴的滚揉技巧于京胡演奏中,并被后人广泛采用。这种揉弦的长处在于奏出来的乐音的音波上下浮动均匀,强烈的支持着中心音(即被揉弦的乐音),给人以稳定舒适之感。

  4、创编了很多经典过门音乐,整理改编曲牌音乐及京胡首创拉戏。

  杨宝忠能戏很多,腹笥渊博,熟知戏理,又善察演员心理,对其发声、吐字、气口、韵味了如指掌,故其伴奏时与演唱者配合默契,托唱传情、悦耳动听。杨先生深知乐理,他在《空城计》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之后的花过门,每每演出,必赢得喝彩声。在《击鼓骂曹》中创编的鼓套子,和曲牌《夜深沉》天衣无缝的结合,使剧中人物弥衡的忿、怒、哀、怨表现的酣畅淋漓。杨宝忠在伴奏中常常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地即兴演奏出很多精巧的过门音乐和小垫头音乐,有人批判杨先生花哨,但事实上杨先生很讲究根据剧情出发安排过门及垫头,不是一味耍花和讨俏,他很注重适可而止,从不过火,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他所创编的过门及垫头音乐,既有激情四射的一面,同时也有小巧玲珑的一面,至今被世人延用。

  由杨先生改编和整理的曲牌有很多,如:《夜深沉》、《万年欢》、《哭皇天》、《正反八岔》等等,这里不再枚举谱例,值得一提的是杨先生还首次以京胡独奏的形式拉京剧唱段并录音,如《大保国》、《文昭关》等名段(参考《杨宝忠琴艺珍藏》),博得行内外一致好评,这种独奏形式在他的学生燕守平及晚辈艾兵等京胡名家的独奏音乐会上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5、心手相映,出神入化,与杨宝森联袂创造杨派艺术,位列“四大须生”,流芳百世。

  杨宝忠自离开“扶风社”后,便许诺要让三弟杨宝森成名,并一直信守诺言,据史料记载,当年戏迷看“宝华社”演戏,有一半的观众是去听杨宝忠的胡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杨派艺术是自汪派入,余派出,最终形成杨派艺术,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忽略杨宝忠的功劳。有人甚至这样认为:“与其说宝森会唱,毋宁说是宝忠会拉,若无杨宝忠指导唱法并作唱腔设计,《文昭关》、《碰碑》、《击鼓骂曹》等杨派名剧的舒展平和、古朴苍凉的表演风格,也不会如此盛行”。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有人评价杨氏兄弟是“绿肥红瘦。”戏曲是以演员为主体的综合表演艺术,突出演员自然无可非议,但琴师、鼓师等辅助人员对演员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日趋完美,却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直接作用。杨宝森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他锲而不舍,潜心研练的结果。但琴师与鼓师对这一艺术流派的形成、丰富、发展,并使之日臻完美,其作用也是不能不予承认的。

  6、德艺双馨,继往开来,提携晚生。

  他的敬业精神和艺德使人钦敬。杨宝忠与马连良合作多年,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他操琴不喧宾夺主,必等唱角博得彩声后,才在拉过门时拉些花腔。这样,既主次分明,也给唱角以喘息机会,极尽衬托之能事。

  他常说:“胡琴的作用就是要使用各种技巧如弓法指法等,把唱腔的韵味意境衬托出来,就是要‘托腔保韵’;琴师不仅要把唱腔拉下来,而且要给演员助劲。这就要看琴师的水平了。如果琴师不在唱腔中的气口、闪板等地方给以垫补的话,演员便没法换气,要受累,胡琴要助演员一臂之力。”每个演员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适应某一个调门,琴师要了解摸熟。而且演员的嗓音根据身体情况也时有变化,琴师必须随时调整。胡琴的担子中间部位栓有一个钩,这一小钩钩紧两根琴弦,使“琴码”能固定,它上下位置的移动,使弦的松紧程度发生变化,也就使调门会发生变化。这一小钩称之为“千斤”,说明了它的重要性。杨宝忠先生对此十分重视。他曾谈到“千斤”的重要作用,因弦紧拉起来舒服,松了不好拉。有的人为了自己拉起来舒服,不考虑演员的条件,任意下移“千斤”的位置,使调门长高了,演员唱起来就费劲,甚至影响他的嗓子,这是极不应该的。他认为这是“艺德”问题。所以要动一下“千斤”,就应该感到手上有千斤之重,慎之又慎。他给杨宝森拉琴时十分默契,他往往根据杨宝森先生当天的嗓子情况适当变化调门,有时在观众不知不觉间已经长了调门,所以演出效果极佳。

相关文章 推荐

P8.张素英京胡教学:运弓技巧——中弓(示范演奏《击鼓骂曹》)
人气:238
京胡视频教学
P8.张素英京胡教学:运弓技巧——中弓(示范演奏《击鼓骂曹》)
京胡独奏常见问题
人气:326
京胡教程
京胡独奏常见问题
京胡弓法教学
人气:348
京胡教程
京胡弓法教学
P26.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换把(1)
人气:225
京胡视频教学
P26.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换把(1)
胡琴基本技术要点分析
人气:128
京胡教程
胡琴基本技术要点分析
京胡尺寸的模数协调
人气:312
京胡教程
京胡尺寸的模数协调
网上如何学京胡?
人气:433
京胡教程
网上如何学京胡?
京胡拉唱技巧 徐兰沅操琴艺诀
人气:193
京胡教程
京胡拉唱技巧 徐兰沅操琴艺诀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人气:394
京胡百科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P23.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倚音
人气:189
京胡视频教学
P23.张素英京胡教学:指法——倚音
学京胡,每天练多久为宜 ?
人气:248
京胡教程
学京胡,每天练多久为宜 ?
吴炳璋京胡演奏与教学要领口诀
人气:234
京胡教程
吴炳璋京胡演奏与教学要领口诀

大家都在看

京胡琴师把弓子拉断的轶事

京胡琴师把弓子拉断的轶事

1961年裘盛戎排演了《赤桑镇》,一炮而红。这是一出只有两个主角、不到一小时的小戏,却轰动剧坛。成为裘盛戎一大(即《姚期》)一小两出经典代表作,流传至今。 一出新编的、短小的唱...

京胡百科 209 阅读

浅谈京剧余派胡琴的过门及托腔技巧

浅谈京剧余派胡琴的过门及托腔技巧

余派的延长艺术历经百年的考验,迄今仍为老生演员学习的范本。我认为余叔岩的演唱风格和李佩卿独特的伴奏技巧相辅相佐,使他们共同创造了京剧的余派唱腔艺术。他们各自的艺术是余派...

京胡百科 202 阅读

浅谈程派京胡伴奏

浅谈程派京胡伴奏

在京剧各行当、各种流派声腔艺术的伴奏中,程(砚秋)派胡琴是京胡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一个伴奏领域。由于程腔低回委婉、刚劲清峭,具有顿挫、深沉、激越、凄楚的悲剧风格,其胡琴伴奏也形...

京胡百科 182 阅读

浅析杨宝忠京胡演奏风格及特色

浅析杨宝忠京胡演奏风格及特色

笔者认为,熟悉和掌握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特色,应该放在研究其艺术历程和正确把握其演奏风格及艺术贡献上。 1、端庄典雅,潇洒大方,豪放而极富激情的操琴手法。 杨宝忠先生一生...

京胡百科 347 阅读

吴炳璋先生京胡教学研究成果初探

吴炳璋先生京胡教学研究成果初探

吴炳璋先生培养学生的数量之多、成才率之高,在我国京剧教育界首屈一指。这不仅仅因为吴炳璋先生从教时间长,教育经验丰富,更由于他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始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注重...

京胡百科 204 阅读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程派京胡伴奏的体会与特点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聊天。感谢这个网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互动的平台。 我叫钟长江,我父亲就是程砚秋的琴师钟世章。受家传,我现在也是专门拉程派,潜...

京胡百科 394 阅读

访著名京胡演奏家宋士芳

访著名京胡演奏家宋士芳

记者:宋老师,首先祝贺您在北京的音乐会圆满成功。 宋士芳:谢谢! 记者:筹划和举办音乐会是件细致和辛苦的事,在运作当中一定有很多令您难忘的人和事吧? 宋士芳:记得1991年我在北...

京胡百科 279 阅读

胡琴的特点和作用

胡琴的特点和作用

每一种乐器都有它自已的特点和作用。京剧的胡琴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在结构上,如果与其它乐器如南胡相比较,它的琴担、琴筒小,蒙蛇皮,而且蛇皮蒙得比较紧。由于这种结构上的特殊,...

京胡百科 218 阅读

京胡制作经验谈

京胡制作经验谈

1)关于千斤位置:基本都是说位置在第三节中点或偏上(1-2cm)在那个范围找,有个最佳点,音效特别好。现在的体会是:千斤--琴马 有个标准音程,倘若自己琴的担子尺寸与标准有误差,那...

京胡百科 143 阅读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

京胡百科 161 阅读

京胡蛇皮跳井的机理分析

京胡蛇皮跳井的机理分析

每年夏天都去乳山银滩,银滩有三多,天津人多,京剧票房多,胡琴跳井的多。今年参加了好几个票房的活动,认识了不少有水平的票友,从天津来的就有河西华艺京剧社的,有河东的南开的...

京胡百科 226 阅读

京胡捩控法探幽

京胡捩控法探幽

现在人们习惯于将演奏京胡称为拉胡琴,其实这种称谓是不科学、不完整、不准确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京胡源于胡琴。胡琴系古代弦乐器,传自西北或北部少数民族,故称胡,当时胡琴泛指...

京胡百科 115 阅读

京胡起源与发展介绍

京胡起源与发展介绍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

京胡百科 259 阅读

赵景浩解读京剧五大行当京胡伴奏

赵景浩解读京剧五大行当京胡伴奏

众所周知,京胡是京剧文场主要伴奏乐器,它不但承担京剧繁重的唱腔伴奏,而且要配合演员表演,拉奏多种情调的京剧曲牌,烘托特定的戏曲环境。 在京剧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

京胡百科 176 阅读

立体声琴马和檫弦器的制作

立体声琴马和檫弦器的制作

多年来我尝试制作了许多不同款式、不同材料的琴马,前几天到北京刘正辉老师又送我几个他精致的琴马,经过反复试验我觉得我自制的立体声琴马最好用,声音干净利索、磁实有力、优美动...

京胡百科 21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