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持续弹古今姗姗到来奏筝曲
听刘维姗的古筝,有一种脱俗的感觉,就是一首古曲《梅花三弄》,用上和弦及连续的切分音,硬是把一幅活生生的立体古景展现在听众的面前。本月22日晚,在旧金山赫伯斯特剧院隆重举行的‘刘维姗古筝独奏音乐会’,刘维姗的古筝与竖琴、与竹笛、与萨克斯风、打击乐等中西乐器甚至与舞的组合,令人如痴如醉。这位当代杰出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带给观众的,可不祇是古筝那么简单。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记者和电台广播员,根本没有想到会弹古筝。”刘维姗小时候的梦想没有实现,而她的成功却是来自于梦想。天真烂漫的孤儿小维姗,喜欢唱歌,被沈阳电台少儿合唱团选中,后来更担任了指挥。在合唱团的出色表演,让十二岁的刘维姗,扎着小辫子进入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师从中国古筝大师曹正。说起曹正大师,刘维姗充满了感激之情。是他,捧着古筝走进正规音乐院校开设课程,使古筝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从濒临失传的边缘挽救回来,并发扬广大;是他,带领刘维姗进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为一代古筝大师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刚刚进校,还没有决定学什么,开始都是学一些基础课,直到有一天......”
学习古筝,从忘记剪手指甲开始
刘维姗说的那一天,刚好她参加学校的劳动回来,手指甲都来不及剪,就上了曹正老师的课。曹正老师看看刘维姗长长的手指,硬硬的指甲,说了声﹕“跟我学古筝吧。”就这么一句话,开创了从一代大师到另一代大师的传授历程。
“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刘维姗回忆说﹕“学校包吃包住,大师愿意教,我们当学生的当然点头。”
“曹正老师看中的,也许是我那硬硬的指甲,那时候,没有假指甲,都是用真指甲来弹。”
“记得他给我上的第一堂课,没有弹琴,他送给我一本课堂笔记本,让我在上面写下他对我的期望﹕建立事业心,努力,刻苦,认真,坚持,为中国古筝事业作贡献。”
然而,曹正大师传授给刘维姗的,并不仅仅有古筝技巧,而且还有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他引领刘维姗进入了古典艺术的殿堂。要求严格的曹正老师,深入浅出地教授着理论和技巧,用刘维姗的话来说,她是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业。
“曹正老师在生活上对我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中国北方的冬天很冷,冷得我的手指都硬邦邦的,曹正老师给我买了棉手套。我滑冰摔伤了脚,老师到寝室来给我上课。过年了,老师接我到他家......”个性乐观而坚强的刘维姗,说起曹正老师,眼里闪亮着泪花。
手套戴在手上,暖在心里。在刘维姗眼里,曹正老师就像慈祥的父亲。而在曹正老师的眼里,刘维姗何尝不是好女儿。
“曹正老师的身体不太好,1984年他来美国讲学,病倒了,我陪着他。”刘维姗回忆起恩师,总是感慨﹕“后来,回到中国。有一次,病得很厉害,他以为自己快不行了,便对医护人员说,别让我那么快走,我还有一个女儿在美国,她很快就回来看我。”
“那是我离开中国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去。当我赶回去,打算见他最后一面时,他高兴得不得了。不知是开心,激动,还是惦记着我这个在大洋彼岸的女儿,曹正老师居然好起来了。”
最特别的掌声
作为中国中央歌舞团的独奏家,刘维姗经常参加重要演出,为中央领导人和许多国家的元首演奏,并出访欧洲,澳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多次与各地的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在无数的掌声中,最特别,最难忘的并不是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的掌声,也不是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掌声,而是来自黄河刘家峡,发自那一群朴素的工人粗壮大手的掌声。
“那是1978年的一天,”刘维姗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回忆着﹕“我们中央歌舞团的演出队一行四十多人,前往黄河刘家峡水库工地作慰问演出。”
那是个天气不错的下午,听说中央歌舞团的到来,工人们早已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来不及擦去脸上的泥巴,就整整齐齐地将表演者内三层外三层地围起来。
轮到刘维姗表演她创作的独奏曲《峡谷明珠放异彩》,只见工人们静静地等待着。1974年,刘维姗深入宁夏青铜峡水库建设工地体验生活,她用那弹古筝的纤纤小手和工人们一起搬石头,一起打夯,一起唱着劳动号子,深深地体会到那种气派,那种人性。后来获奖的这首《峡谷明珠放异彩》是刘维姗与工人们同劳动后写出来的。这是一首以西北地区音乐“花儿”为素材而谱写成的筝曲。该曲表现了治理黄河的宏伟工程之一——宁夏青铜峡水库的建设中,建设大军热烈的劳动场面,水库建成后开闸放水时的景象以及百姓对丰收的渴望等等。乐曲融汇并发挥了近代古筝演奏的新技巧,风格鲜明,旋律优美,瑰丽新颖,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加上刘维姗的激情演奏,使到每一位在场的工人观众感动亲切,鼓舞。
一曲奏毕,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加上峡谷的回响,整个工地成了欢乐的海洋。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掌声过后,工人们的手“唰”的一声,又回到了与地面垂直的姿势。
工人们有礼貌,有组织,有纪律,有热情,使到那石头上的舞台,深深的刻在刘维姗的脑海。2005年,刘维姗古地重游,想寻找记忆中的舞台,遗憾的是,随着水库的建成,那舞台已经消失在黄河水中。滔滔的河水,冲走了丝丝的回忆,淹没了昔日的舞台,然而,刘维姗却是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用那曾经搬过石头的双手,搭建起一个更加辉煌的舞台。
“我要去登喜马拉雅山”
二十四年前的1982年,刘维姗踏上了美国大陆。在来美第一场独奏音乐会的后台,音乐家BETTY激动地拉着刘维姗的手说;“你可以教我吗?你赶快教我吧!”
于是,刘维姗开始了在美国教授中国传统乐曲古筝的事业;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敬慕者和爱好者。之后,十五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席地坐在家里空荡荡房间的地毯上,成立了“旧金山古筝乐团”,刘维姗担任团长。
“古筝乐团的成立,从无到有,每个成员都尽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他们不是职业演奏家,但他们对中国音乐有着极高的学习渴望,充满了为古筝的宣传和发展而努力的信心。他们坚持,团结,携手共勉,一起走过了二十四个年头。”
每一年,刘维姗领导的旧金山古筝乐团都会举办一些有规模,有水平的演出。比较出名的有《交响游子吟》,《夏日旋律》,《世纪回响》,《步步高》,《丝绸之路音乐会》等等。这些演出,有独奏,合奏,也有古筝和各种中西乐器,甚至是交响乐团的合作。通过一系列高水平的演出,刘维姗,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引入了西方的主流社会。先后授徒愈千人的她,培养出像黄凯筠,李嘉明,吴玲,林美莲,徐瑄藯等获全美比赛第一,后来又开设古筝学校的优秀人材。
“今天,中国音乐在湾区已经是群雄汇集、百花争艳。然而,旧金山古筝乐团,仍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宗旨,认真做事,不求回报,为发展中国音乐继续努力。”如今的刘维姗,还是那样的乐观,豁达。她的名字已经被英国世界传记学会加载《世界杰出音乐家名人录》。热爱摄影,登山和收集石头的她,在谈到将来的打算时,作出了令人喷饭的回答﹕“我要去登喜马拉雅山。”
也许,我们不该怀疑她的能力。当年能搬动石头的手,照样能弹出美妙的乐曲。也许,我们应该想到,登上喜马拉雅山后的刘维姗,带回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山上的石头,而且,还有那来自高原清澈而高贵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