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傅雷先生的
长子
傅聪先生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长子。
他8岁习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青年时期便为了艺术理想背井离乡,远赴海外求学。
他早年在留学时期与父亲的往来书信,被编辑成《傅雷家书》出版,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傅雷曾教导他,“要先做人然后才能做艺术家”。
做人不一定要在练琴上体现,而是要思考,这里头包括了最基本的精神价值。
做艺术家则要“通”,要通哲学、宗教、绘画、文学……一切都要通。
可以说,傅雷对傅聪的教诲是他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
这也奠定了傅雷在艺术道路上成功的基石,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PART
02
波兰华沙的
荣誉
1955年波兰华沙,肖邦的故乡举办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许多国家的音乐家参加了比赛,其中一位21岁的中国年轻人傅聪在那天的钢琴比赛中展现了他一生中最好的状态。他的表演非常成功,这位年轻人和他新生的祖国一样,正处于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比赛的评委和观众陶醉于傅聪的音乐。
这次比赛,傅聪排名第三,获得了玛祖卡奖。傅聪成为第一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人。
PART
03
坎坷的命运
1956年,22岁的傅聪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几场音乐会。表演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向这位年轻人问好,这让傅聪的心激动不已。
但是,傅聪和父母在他未来发展上有了分歧。当时傅聪正在国外学习,虽然赢得了大奖,但他毕竟是个新人,还对未来发展道路没有明确的定位,父母则希望儿子能够回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傅聪一直在波兰学习,这种分歧还没有定论,国内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浪潮。
1958年。千里之外的傅聪得知父亲傅雷戴了一顶特殊帽子,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许是失望或恐惧,再加上距离,他在国外收到的信息也是零碎的,甚至是错误的。正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控制下,傅聪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那年年底,傅聪提前毕业,但他没有选择回家,他收拾行李去了英国伦敦。当时,东西方之间早已拉开了一道厚厚的铁幕。由于不同阵营和国内运动的兴起,傅聪的不辞而别很快被定性为“叛逃”,因此,他的父母在国内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政治压力。1966年,傅雷和妻子在上海的家中自杀,这让傅聪非常激动。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
傅聪曾发表声明:他不会成为英国公民,不会去台湾,不会做任何对祖国有害的事情。但现实是由于没有英国国籍,他不能参加许多音乐会。在各方压力下,傅聪在英国生活了七年后被迫加入英国国籍,这和他父母去世后的绝望因素也分不开。
A
BUMPY
FATE
PART
04
三次失败的
婚姻
到英国的第二年,傅聪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的女儿米拉结婚。米拉是英国籍犹太人,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有太多的差异,这段婚姻持续了不到九年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傅聪极度失落和沮丧,但他很快又结婚了。这一次,他特意选择了一位韩国女性来弥合东西方文化差异。然而,这段婚姻更加不幸,只持续了三个月就匆匆结束了,这对傅聪的打击之大一度感到沮丧迷茫。
后来,他遇到了女钢琴家卓一龙。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作为中国人,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不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见到卓一龙后,傅聪的爱情生活逐渐稳定下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PART
05
音乐的梦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傅聪几乎每年都回国进行演讲和表演,他想在中国支持更多的新人。傅聪拼命地玩耍和讲课,以找回他以前耽搁的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他曾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和昆明讲学。许多音乐新人都得到过他的指导。
他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即使国内媒体称他为英国华人傅聪先生,他也有点不情愿。与傅先生相比,他觉得同志们更亲切。然而, 1987年,53岁的傅聪遭遇车祸,左臂和右腿严重受伤。钢琴家的胳膊受伤了。这对傅聪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强烈的音乐梦想从未消失。
The Dream
of Music
傅聪的演奏是超越了技巧的音乐语言。英国媒体曾盛赞傅聪:“他是当今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傅聪先生的演绎的肖邦空灵飘逸,表达出肖邦音乐无法预知的轻重缓急和明暗变化。
,时长04:13
插入:傅聪&肖邦《#c小调夜曲》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傅聪的一生跌宕起伏。贝多芬说,音乐是他最后的避难所,这对傅聪也很适用。傅聪年轻时成名,但一生经历了环境的打击撕裂,巨大文化差异的洗礼。音乐则是抚慰他心灵的良药。傅聪曾说:“大多数人,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到我每天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快乐。
2020年12月28日,傅聪在英国伦敦病逝。作为一名音乐家,傅聪的“音乐梦”并没有被生命中的漂泊和悲剧所粉碎,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音乐的热爱,他的坎坷经历受到尊重、钦佩和研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