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音乐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老师,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弹得好,教得好,还要看缘分。
一位移民国外的妈妈为了找好的钢琴老师,换了七次老师,
过程堪称相当曲折了……
第一位老师
这位妈妈在孩子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家附近的音乐学校学钢琴,那里的老师都很年轻,像是来实习的似的。那时家长想反正孩子小,跟谁学都一样,孩子还挺喜欢他的小老师。但学了一年孩子也没合手弹过琴。
然而后来老师嫁到外地去了,嫁到外地去了,嫁到外地去了……
他们就不得不换老师了。
经验教训: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定要要找有经验、负责任的,才能把孩子领进音乐的大门。
第二位老师
后来在网上联系到一位老师,维也纳学的琴,可以到家教,收费也便宜,就她了吧。
刚开始每次她来上课家里也没人跟着,这位妈妈也没把孩子弹琴当回事。有一次正好碰到了当地的权威,让他给指导一下,结果权威指出了小朋友练琴的各种问题:手型不对,没有乐感,弹琴不会呼吸……一无是处!这位妈妈给老师提了意见,老师还不教了!这下只能再换老师了。
经验教训:价格是衡量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不能贪便宜,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不能找了老师就不闻不问,每一分钟的投入都是会有回报的。
第三位老师
上哪去找好老师?怎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这位妈妈完全没有概念。她这次跑去了琴行找老师,还特地找了一个不便宜的俄罗斯老师,结果,儿子跟老师学了两次,死活不学了,说听不懂她说话,还有体味……
没想到找钢琴老师,还找出种族隔阂来了。
这回这位妈妈有点着急了,开始满世界打听谁家的孩子学琴,希望能通过琴童的家长给推荐一个好老师。
经验教训:平时要关注一下周的学琴环境,做到有备无患。
第四位老师
不久通过琴童家长给介绍了一位中国来的老师,这位老师很严厉,非常注重手型,于是这次小朋友开始了痛苦的上课和练琴之路……如果没好好练琴,下回上课一定会挨批。
学了有一年,孩子还真有些进步。但这位妈妈有点不满意老师的教学方法:因为小朋友现在一点也体会不到学琴的乐趣,学琴要是这么难受,还不如不学了,这位妈妈就想,还是给孩子找个西方的老师试试吧,她们不逼孩子。
经验教训:老师的态度,性格是否和孩子契合,也关系到孩子的学琴兴趣。
第五位老师
通过这来来回回的几次,这位妈妈增加了找老师的经验,马上就通过琴童家长介绍了一位外国老师。和老师谈了一次话,这位妈妈对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很欣赏,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就把孩子交给老师了。
好景不长,这个老师先收了半年学费,但节假日一律不上课(钱照收), 书都得从她那里买,她是本地教师协会的成员,所有交钱的活动都让这对母子参加。有一次,孩子参加他们组织的比赛,比别的小孩弹得好多了,结果连毛也没得着,儿子气得直说他们是骗子。
通过这件事,这位妈妈发现这个老师在他们这个圈子里口碑不太好,那她的业务能力是不是也有问题呢? 结果这位妈妈提出质疑的时候,老师说表示就算孩子退课也不退钱。证实了老师的恶行之后,这位妈妈决定一定要换老师。
经验教训:在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情况下,有条件可以试学几次,老师的品行也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六位老师
这位妈妈又给孩子找了个俄罗斯的作曲的,他也有时候出去演奏钢琴,收费也不低,孩子跟他学了一个月,感觉不好,孩子老说他的琴房太破旧(在车库里),太冷,不愿意去。
经验教训:有时候孩子的感觉也是对的,不能全听大人的,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孩子。
第七位老师
现在的老师是音乐系钢琴专业的教授,前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毕业。他很忙,经常到国外演出,到过中国的深圳,广州等地演出,还挑学生。这位妈妈和他多次沟通之后,他答应试试教孩子。 这之前这位妈妈自己给孩子报了个钢琴大赛的比赛,正好就上几堂课准备一下比赛的曲子吧。
他帮孩子准备了一个月,孩子获得了九级组的巴洛克曲的金奖,浪漫曲的鼓励奖,比赛的可都是比他大的孩子。看到孩子上台领奖,金牌挂在脖子上,这位妈妈感慨,付出终于见到了回报。
孩子后来就一直和这个老师学,感觉很好。他讲哪首曲子,抬手就来,不用看谱,并且听他弹琴比cd里的好听多了,没过几个月,明显觉得孩子又进步了。
经验教训:老师自己的水平和练琴状态是很重要的标准,如果他/她都不弹琴了,还能有感觉吗?
总结感想
这位家长曲折的「寻找钢琴老师」经历,可以给琴童家长们做个很好的参考。
不过这位家长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前面的六位钢琴老师中,不一定都是「坏」老师,而是和家长孩子的教育目的、理念、方法和相处方式并不契合,也就是没有缘分,所以不合适。
因此当家长觉得孩子学琴出了问题,在换老师之前,不妨和老师来一次深入的沟通,交流彼此的教学/学习目的、教育理念、相处方式,多多沟通,也许很多问题就能化解,如果确实无法解决,再考虑换老师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