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音色的技巧主要有五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演奏者要训练的不仅是它们其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而是五者结合运用的能力:
-
第一,身体部件的运用。钢琴演奏是身体各部件协调运作的结果,可能使用到的身体部件包括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大臂、腰背乃至全身。在演奏时有几种情况:只利用其中某一个部件的力量(如只运用手指)、利用某几个部件或者利用全部部件。总的来说,要获得丰满洪亮的音色,需要使用的身体部件就越多。但不代表使用的身体部件越多,音色就一定越洪亮。比如我们可以配合整只手臂的运动奏出轻柔的音色,这和触键的运力方式有关。
-
第二,触键的运力方式。两种不同的运力方式直接影响着音色:一种是“收”,另一种是“放”。波兰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提供了一种感受“收”力的方法:“想象隔着一只熟透的草莓触键,你既要把琴键弹到底又不能让草莓有丝毫损伤。”可见,“收”力的运用是通过慢而优雅地触键把力量揉入琴键,这种方法奏出的音色是柔美如歌的。而“放”力的方式却正好相反,它要求快速精准地触键,并把力量在瞬间释放出去,“放”力的演奏方法更适合制造果断、干脆的音色。
-
第三,触键速度。触键速度是指弹奏时指尖从预备到下键的时间。触键速度是与运力方式共同作用而影响音色的。比如在弹奏强和弦时,往往需要运用“爆发力”,触键不仅所用的身体部件要丰富,运力方式要开放,更要让力量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在琴键上释放。可是,在弹奏歌唱性乐句时,力量则要用较长的时间缓和释放,才能使音色听起来不那么生硬。
-
第四,触键深度。触键的深浅无法用尺寸来度量,全凭经验和感觉,取决于演奏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指尖触觉以及和琴键的磨合程度。通常在弹奏强乐句时比较容易把琴键弹得扎实、深沉,而在弹奏弱乐句时不少演奏者就会犯触键太浅的错误。其实,弱奏时更加需要足够深的触键来保证声音的穿透力。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弱奏:先用mf的力度深触键弹奏,仔细感觉并记住触键的深度。再回到p力度却保持mf弹奏时的触键深度。
-
第五,手指弯曲的程度。手指越弯曲,指尖与琴键接触面积越小,奏出的音色越具有颗粒感和越精致;手指越伸直(即用指肚触键),手指与琴键接触面积越大,手指仿佛变成琴键的延伸,奏出的音色则更倾向柔和,颗粒感稍弱,适合表现圆滑的连奏。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音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美”的音色,只有最适合表现某种风格、某部作品、某个乐章乃至某个乐句的音色。演奏者要不断摸索和积累制造各种音色的运力方法和技巧,并灵活地运用到表现不同音乐风格和形象的演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