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中文名: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外文名:VladimirAshkenazy
国 籍:英国
出生地:前苏联
出生日期:1937年
职 业:钢琴演奏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音乐学院
人物简介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定居冰岛,后住英国。阿什肯纳齐的演奏风格以诗意的情调和细腻的技巧为特点,在自己的风格里融入了很多伦敦派所特有的意识美。人们从他所弹奏的技巧绝伦的钢琴练习曲中可以发现他那惊人的技艺和高深的造诣之价值所在,他可称为能完满再现李斯特那绝顶技巧的权威。他演奏的曲目范围很广,弹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三、第四钢琴协奏曲不同凡响;演奏斯克里亚宾作品,可与名家霍洛维茨媲美。录制唱片之多在同代钢琴家中也是少见的。
阿什肯纳齐演奏的浪漫主义时期和俄国作曲家的作品尤为出名。他录制了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肖邦和舒曼的全部钢琴作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莫扎特、贝多芬、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钢琴协奏曲。同时他演奏录制室内乐。他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阿什肯纳齐从钢琴家生涯的中期开始涉足指挥界。他指挥录制的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斯克里亚宾等人的管弦乐作品受到好评。人物基本信息。
人生简历
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前苏联的高尔基城,
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
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
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次年定居冰岛,现住英国。
1989年他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改名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他们演奏以萧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国音乐;他也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也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1987——1994年 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1998——2003年 任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2004年 任NHK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此外,阿什肯纳齐被(英国)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冰岛交响乐团授予桂冠指挥家的称号,并担任经常与他合作的欧共体青年交响乐团(European Union Youth Orchestra)音乐总监的职务。
关于阿什肯纳齐的音乐哲学观点可参见他与贾斯柏·佩罗特(Jasper Parrott)合著的《超越边界》(Beyond Frontiers)(New York: Atheneum, 1985)。
个人作品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唱片选粹:
◎Decca448125-2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索尔第)
◎Decca4489862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爱乐乐团)
◎Decca421453-2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帕尔曼小提琴)
◎Decca414564-2
肖邦:夜曲
◎Decca443576-2
莫扎特:第八、九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克尔提斯)
◎Decca414386-2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钢琴版和乐队版)
◎Decca448127-2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普雷文)
◎Decca448116-2
拉赫玛尼诺夫:三首交响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Decca425047-2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斯科爱乐乐团/康德拉辛)
◎Decca444845-2
拉赫玛尼诺夫:图画练习曲
◎Decca414474-2
舒曼:蝴蝶、交响练习曲、阿拉伯风格曲
◎Decca421069-2
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爱乐乐团)
◎Decca425579-2
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全集
◎Decca417750-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马捷尔)
演奏家与乐队介绍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1937年7月6日出生于前苏联的高尔基城,父亲是位演奏流行音乐的艺人,专门在电视台为综艺节目伴奏。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伦敦交响乐团是万能型的演奏团体,对指挥家的反应非常敏锐。当初是由于亨利·J·伍德所统率的女王音乐管弦乐团在1904年分裂后,另外组成的乐团。首任指挥,就是有名的李希特,他一直担任到1911年。次年由尼基什接棒,他是显赫人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由柯兹就任首席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团员都从军,更因会场的女王音乐厅被烧毁,演奏活动被迫停止。
大战后,1950年起,由克利普斯担任首席指挥,再度开始音乐活动,5年后由柯林兹引接,1961年起蒙都成为首席指挥,由于这位大师的功劳,这支乐团显示飞跃进步。1964年蒙都去世后,由戴维斯和克尔特斯这两位年轻指挥家,以双头制维持演奏活动,但次年却正式任命克尔特斯为首席指挥。后来由于跟乐团方面意见对立,克尔特斯在1968年辞去后,改由普烈文接任首席指挥。
此后10年间,乐团与指挥之间一直保持蜜月般的状况,可是1979年起,则改由意大利俊秀阿巴多接棒。夏伊则从1980年开始,担任这去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此外,这支乐团从1977年起,聘德国长老级指挥家约夫姆为“桂冠指挥”,接着又赠给老大师伯姆“名誉指挥”的头衔。现任指挥是托马斯。由此看来,伦敦交响乐团是伦敦五大乐团中,拥有最豪华指挥阵容的一个,难怪受世人注目。
专辑介绍
《钢琴协奏曲1-4》
英文名称:VladimirAshkenazy-Rachmaninov:PianoConcertos1-4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专辑歌手:VladimirAshkenazy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发行时间:1995年
资源类型:APE
阿什肯纳齐的1997年出版的这套拉氏钢琴全集,被认为是所有版本中最出色的,英国权威《企鹅唱片指南》将这套唱片评为最高的“三星带花”名片。阿什肯纳齐的演奏极富诗意,音色明亮华丽,并且自然是充满了俄罗斯的气息。普烈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也被焕发出亮丽的色泽,既富气势又不喧宾夺主,与阿什肯纳齐的钢琴互为衬托。特别是第二钢琴曲,听了几乎会让人落泪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1873——1943),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之一。出生于富贵家庭,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二十岁就一举成名。在音乐史上,像他这样顺利的音乐家是少见的。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政治上并不是守旧派,同当时的很多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他对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现实是不满的。1905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其影响深远。
此后一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这一时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状阔的音乐风格。先后作有《钢琴协奏曲》四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共著有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当属《第二钢琴协奏曲》最为动听和著名,乐曲开头象“钟声”般的主题,恐怕是古典音乐中最令人难忘的声音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四钢琴协奏曲》熟悉的人很少,而《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水平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超过了拉赫玛尼诺夫后期在国外的一些创作,和柴科夫斯基著名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这两首钢琴协奏曲也可以称作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时代的作品,那时的他一心想着写出可以继承柴科夫斯基精神的俄国作品,但是这首曲子的完成定稿却在他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后,同时也是他告别俄国前最后完成的作品。
《c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钢琴化的效果,艺术形象特别丰富,它兼备严峻的戏剧性和明朗而奋激的抒情性,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这种对比用两组不同的音乐形象来体现:其中一个是充满意志力的主题,它的节奏明晰,但饰有阴暗而严厉的色调;另一个则是情绪激昂、宽广自由地流转的歌曲性旋律。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因此不是经常
被附上各种歌词竞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广为流传。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就已经颇有声望了。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C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也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戏剧性的一章。乐章从一段简短的引子开始,主奏钢琴从倍弱一直发展到倍强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缓慢、均匀而庄严,具有号召性的力量。之后,钢琴以其沸腾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且气息宽广的C小调第一主题,旋律的进行从容不迫,从中可以感受到傲然的欢呼、史诗般刚毅的性格、不可战胜的力量和奋激的热潮。不多久,音乐的色彩逐渐转趋明朗,节奏重音也减弱了,随后在中提琴的引导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这个主题开始时单独由钢琴奏出,接着乐队才用轻描淡写的乐句随伴着它。和前一主题一样,第二主题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俄罗斯的平原之辽阔,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这一抒情形象在这个乐章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甚至统御着整个乐章,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这一乐章在听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一幅俄罗斯大自然的画面,同时也深刻地提示出人的感情世界。乐章一开始时出现一些悠缓、流畅的和弦,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这些和弦同随后的钢琴的一些从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这一乐章凝重的气氛。乐章的基本主题就在这一背景上由长笛奏出,音响柔和,气息宽广,融合着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欢乐。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而来的,带有深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逐渐地音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明朗的幻想被热切、欢乐的激情所代替,在乐章中段,乐队只出现一些基本主题的回声,独奏钢琴的一些活跃的音型跃居第一位,像是一首轻快诙谐的钢琴练习曲,然后就以光辉有力的华彩乐段作为结束。在乐章的最后一段,基本主题的再现有所压缩,它又唤回了听者对那深思的回忆,这种情绪即使在乐章的简短结尾中仍然没有消失。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第三乐章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诙谐的快板,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当弦乐的长引子告一段落之后,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充满着热力、生机和欢乐,它以其简洁有力的音调、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进行和钢琴明亮清脆的音响而征服听众——这一主题的轮廓是在引子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钢琴上呈现,没有乐队的撑持。接着,由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旋律的进行柔和、流畅,富有宽广如歌的抒情特点,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d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是为访美之行而作的,亦不象大名鼎鼎“拉2”般的流行,要不是因为电影《闪亮的风采》红极一时,恐怕很多人会与之失之交臂的。其实第三钢琴曲优美程度一点都不欠奉。首乐章一上来就是钢琴美丽的歌唱,旋律线很长,在一个极狭窄的音域里蜿蜒,带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郁,琴音却异常明快、轻盈和超然,使那歌唱性的宽广气息不因这层忧郁而滞涩,听起来楚楚动人。稍懂钢琴的人都知道,这首作品的难度之高令人抓狂。由于写得精炼细腻,钢琴家必须在完成高难度技巧的同时,还要做出极细致甜美的表情。对任何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奏者而言,能弹到不漏音、不错音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精准和营造音色可就是难上另难了。
《第四号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流亡国外时所作,献给同样流亡欧洲的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尼古拉·梅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