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艺术教育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致力于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但“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学琴孩子数量与年级呈负相关”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孩子学琴应坚持多久?
对于这个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琴至少要坚持到初三毕业。
考级之后还要继续学琴?
从幼儿园开始学琴的孩子不在少数,但小学六年级似乎是琴童们的一个分水岭,很多在小学阶段就将考级证书收入囊中的孩子们的学琴之路戛然而止,在中学之后坚持学琴的孩子寥寥无几。
在一些家长看来,考级通过就是孩子音乐实力的彰显,考级证书到手了音乐教育的KPI也达成了,基本功也学完了。但实际上,一些手握钢琴10级证书的孩子,在中学之后可能连一首简单的曲子都很难流畅地弹奏下来。曾经令人艳羡的音乐才子、才女,自从升入中学后也“泯然众人矣”,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诚如周海宏教授所言,“音乐教育是素质养成的教育,其实并没有学完的概念。”考级证书只是代表了孩子曾经能够达到某一演奏水平,这种实力是过去式的,并不代表孩子能够一直保持这个水准。“学海无涯”这四个字也适用于音乐教育。
“考级之后还要学琴”就跟“考试之后还要念书”的道理一样——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技巧与情感相结合的学科,如果不进行时常练习,很难形成强烈的记忆,正所谓: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更为重要的是,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审美素质,而审美观念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浸淫熏陶,才能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与魅力。
为什么要坚持到初三毕业?
既然学琴需要坚持,为什么要将“初三毕业“视为学琴的休止符呢?
首先,从学琴时间上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学琴,到初三毕业时,已经有7-9年的琴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孩子已经有深厚的基础。
其次,初中阶段是孩子智力与思维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初中以前,多数孩子记琴谱可能与启蒙阶段背诗一样,是依靠反复记诵实现记忆,其实他们对琴谱内容并没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而在初中阶段,孩子的兴趣容易被激发、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这一阶段的学习记忆形成依靠的不仅仅是反复练习,还有独到的理解力,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初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孩子面临的中考将初步决定他们未来的去向。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孩子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更加理性、自主地选择将音乐视为职业追求还是业余爱好。如果将音乐作为专业追求,在中学之后,他们能够更加专注深入地学习音乐,为职业道路做准备。
对于不走音乐专业道路的孩子来说,经过了常年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专业能力和审美素养。尽管音乐不再是职业理想,但毫无疑问的是,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何平衡学业与学琴?
虽然学琴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大多数孩子无论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几级的考试,进入初中后,就因为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终止了音乐学习。从以前被妈妈逼着练琴,到中学之后被家长勒令停止练琴,何其无奈又残忍?是否有平衡学业与学琴的小妙招呢?
合理安排时间是制胜法宝。在时间安排方面,建议遵循“上课+练琴”的模式。尽管中学的课余时间紧张,但应当坚持让孩子去听老师的授课,哪怕一两个星期才上一次课也比完全不上课要强得多。在这一阶段,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指导,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音乐素养的提高。
其次,练琴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不必拘泥于一天练习两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只要他/她有空余的时间,就可以进行练习。在练琴时间安排方面,最好能设置一个“过渡期”,以便于孩子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在注重提升综合素质的今天,音乐素养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更为重要的是,音乐学习要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学琴能坚持到中学毕业的孩子,不论毕业之后是否坚持学习,音乐都能够给予他们审美情趣和幸福感。因为有音乐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