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个多世纪里,手工艺与来势汹涌的中国工业化浪潮相伴,如今还要迎接量子计算、基因工程与智能机器等高新技术所引起的又一次科技革命,但手工艺如同处于社会剧变的“风暴眼”中,依然表现出一副很安静、很传统的样貌。特别是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手工艺的生产突然结束了集体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重新回到个体手工作坊制、师傅带徒制、纯手工生产方式,模仿的还是传统的经典,奉行的主要还是传统的美学范式。
新中国七十年的工业化成就很显著,其工业生产能力之强让老牌工业大国刮目相看。过去主要由手工艺担负起的日用产品的生产任务,基本上由强大的机器工业全盘接受了,手工艺仅仅作为工业产业的“合理”补充而存在。接下来的科技革命将再次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新的生产力或许不依靠人工,而主要依靠人工智能。那么,手工艺与大工业、智能机器工业还能否并存?换句话说:手工艺还有没有未来?如何做才会有未来?
从目前趋势看,量子计算、基因工程和智能机器三者结合,最有可能结束大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实现无人化,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力。而手工艺将继续作为未来更先进的生产力的“合理补充”:它继续生产艺术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大众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它作为“活着”的文化传统,将给全社会带来优质的文化服务。
那么,手工艺该如何把握未来?
一、要保留手工艺的神秘性
手工艺术是发掘身体潜能的艺术,在其产生的原始时代就与巫术祭仪有着依存关系,因而具有崇拜价值。即使在当今,观众在观看博物馆中的“文物”时,虽然无法追忆器物背后的仪式,但审美根植于仪式之中。因此仍然会被它们所携带的神秘信息所震动,并在心理激起崇敬的涟漪。
今天的手工艺品除了一部分是针对日用外,还有不少手工艺品的功能依然是服务于特殊需要,如宗教场所、节庆和人生礼俗、国礼、大型公共场馆的陈列装饰等,手工艺品在这些特殊场合出现,就会侧重展现其膜拜价值。
手工艺要适当保留这种文化的神秘性,在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方面可以做跨时空的挪用和创造性转换,以此来传达历史文化的神秘信息。
此外,手工技艺达到一定的纯熟度也能让普通消费者产生神秘莫测感。手工艺人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使之炉火纯青,这看似很“原始”,很笨拙,但你的作品主要靠高超的技艺来赋予它“神秘性”。而这种不可捉摸、难以效仿的“神秘性”一定能强烈吸引普通消费者。
正如高新技术容易形成垄断,手工技艺的竞争也容易产生权威,各个民族都有“技艺崇拜”的行为,这是人类学家观察到的事实。即使我们已经身处量子计算、基因工程和智能机器时代,“技艺崇拜”也是维持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
二、手工艺人的“本真性”(authenticity)追求极其重要
因为手工艺的生产是面对差异化的原料进行个性化的劳动,它是即时即地的。手工艺人的“本真性”是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上的,它与手艺人的技艺水平有关,与手艺人的艺术个性有关,与手艺人的道德水平有关,甚至与他即时即刻的情绪和身体状况有关,所以它独一无二。可以说,手艺人对“本真性”的追求,让手工生产真正与机器工业、智能工业相区隔,同时也让手工艺品与机械复制品有迥异的美学品格。
“本真性”意味着创造,而非复制;意味着主动,而非被动;意味着独一无二,而非可替代性。手工艺生产本身包含无中生有,不可重复之意,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劳动,也就是说整个工艺流程中都是主体“在场”。未来,手艺人在应用各种新技术、新工具时,一定要坚持主体性。一旦放弃双手操作,让机器或智能机器独立生产,那么,手工艺的历史也就终结了。
近年来,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把“本真性”理解为“历史上有的”“原本的”“原滋原味的”“原生态的”文化形态,这是有认识上的偏差的。对于手工艺而言,所谓保护“本真性”,主要是尊重手艺人独一无二的个性,这是创造力的源泉。只有人才会有“本真性”追求,文化形态不存在什么“本真性”问题。
三、尊重手工艺的偶然性,有瑕疵不一定就不好
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国人的生活已经被工业化深度改造。从生活方式到审美观念,机器工业塑造了一代新人。工业时代的美学诉求注重能带来实利的功能之美,工业产品的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新的功能要求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发展起来的几何形美学形式,几何形既适应了大工业时代的生产需要,也可视为对欧洲思想原点的诉求,即对“数”的和谐、秩序、对称的逻辑演绎。随着计算机、材料等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后工业时代的产品表现得更强调外表的光滑、轻透和精致,结构也更加轻盈,空间更加灵动。
工业化和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有优良的切割、焊接和打磨技术,它们赋予日用产品以精工精制、结实耐用的印象,这是手艺人必须要面对的挑战,靠双手劳动能否与之竞争?假如在精致、规范、复杂、对称、无瑕疵等方面均无法与现代生产技术抗衡,手艺人该怎么做才能扬长避短?
手工艺的生产过程充满着新颖未知的偶然因素和创造美感的诱惑力,创作过程中思维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技艺的发挥有偶然性,灵感的生成也有突发性,这一切正是手工生产的特点。在标准化方面手工生产不可能做到零瑕疵、无残次。在产品的规范性方面,手工生产不可能做到数学般精确。在适用性方面,手工产品不可能为迎合广大消费者而去创造千篇一律的形式,摆出一幅冷漠的“国际化”面孔。然而,手工生产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偶然性,它有温度,有真实的人性内含其中。
手工艺品允许有瑕疵,有瑕疵并一定就不美!比如柴烧陶瓷几乎件件不同,然而各有特色,有的还原得好就“气色”好;有的局部“吃烟”了,“落灰”了,或者局部“脱釉”了,也具特别的装饰性。现代陶艺有一种做法就是发挥和利用手工艺的偶然性,让人做一半,天做一半。
当我们的生活被精致、标准的工业产品充斥着,反而会去倍加珍惜那些不甚完美的手工艺品。完美的器物不容易让人亲近,有瑕疵的产品只要不影响功能,反而易让人怜爱,人与物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正如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或许,手工艺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本真。
因此,手艺人可以骄傲地自嘲:我不完美,但很真实!
四、让手工艺成为回归自然、回归经验的通道
现代化进程严重阻隔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大工业生产线把人当成机器的一部分,标准化生产只需要人懂得简单操作,让个人的身体技能失去用途。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引人深思,智能机器对未来人类的威胁,尤其是工作机会的威胁,以及随之带来的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让人心生不安。量子计算、基因工程和智能机器的结合将进一步把人推向虚拟世界,真实世界反而变得不真实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手工艺作为古老的自由劳动形式,会成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手工生产力源源不断地出自人的头脑和身体,经过漫长学习才能积累下身体经验和控制能力。参与工作的不止是双手,还有过往的人生经验以及与生俱来的天赋。正是这种劳动,可以帮助我们在大胆创造未知世界时,可不时地回归经验,保持经验的连续性,保持身与心的统一,乃至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和谐。
手工艺品是感性的、经验性的、情感性的,具有艺术“光晕”(瓦尔特·本雅明),而这些“光晕”恰恰是工业产品所欠缺的。
五、保持手工艺的文化多样性,释放文化服务功能
西方社会大约在20世纪中叶以后,我国是近年来才逐渐从一个讲究效能的工业社会转向注重服务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中的产品设计在延续技术先进理念的同时,比较注重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比如重视情感设计、绿色设计等。手工艺生产服务于社会最主要还是靠特色产品,以特色产品为中介,给目标人群提供特色文化服务。手工艺的民间文化资源、市民文化资源、文人文化资源,乃至过去宫廷文化资源遗存都很丰富,这些资源经过“双创”可以形成文化特色鲜明的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
手艺人作为生产主体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始终“在场”,因为有着时间的连贯性,生产就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因此,手工艺作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难得的可参与“体验”的文化传统,可身心“进入”的历史。它可以与人文旅游观光、中小学生研学计划、老年大学、艺术人文田野考察等一一对接,尽显其“慢生活”的魅力。
此外,手工艺生产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解决就业、治愈信息化时代都市焦虑症等方面可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
作者:邱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