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憩南,曾用名陆伯平)男生于1911年12月,卒于1966年8月。籍贯:江苏省昆山县,汉族。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音乐,自学了笛子、胡琴、琵琶等民族乐器,还擅长拍唱昆曲。
1927年夏,自县立昆山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立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即苏州高中),除学习其他课程外,专攻音乐。向张曜卿先生学习乐理等课程,又向张季让先生学习二胡技艺,同时加入了由张曜卿发起组织的“丙寅乐团”。“丙寅乐团”成立于1926年(农历为丙寅年,故名之),是省立师范中一部分爱好音乐并立志于探索国乐发展道路的师生组织起来的音乐社团。乐团成员有:王允功、王沛纶、王宪伦、张季让、顾西林、胡逸民等人。乐团除演奏传统的民间乐曲外,还创作并改编了不少乐曲。三十年代初,开始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同时,一面悉心研习、自学苦练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学习创作,一面潜心研究、整理江苏丝竹名家周少梅的《薰风曲》等乐谱。
1933年至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作为选科生从朱荇菁先生学习琵琶等民族乐器及其他理论知识,还随刚从美国归来的声乐家应尚能先生学习声乐艺术。1936年底至1937年初,在江苏省电台首次举行了个人二胡独奏及独唱音乐会,演奏了《怀乡行》等曲目。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只身奔赴重庆。经应尚能先生介绍,在重庆教育部音乐教导员训练班任教,并兼任当时在重庆的山东省立戏剧学院国乐教授,同时还经常参加音乐会演出。因其精湛的技艺及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大众的喜爱,被当时社会各界誉为“南派二胡”之美称。
1941年11月,在上海与国乐大师卫仲乐以及音专的老同学谭小麟所主持的“沪江国乐社”合作,在上海“青年会”会堂举行音乐会。其演奏被同仁们誉为“陆派二胡”而名噪江南。四十年代中期,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先后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上海晋元中学、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院校执教音乐课,除教授二胡等民族乐器外,还开设了国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乐器及声乐等课程,编写了关于乐器改良问题、律吕问题等讲义稿。其间还应聘于项印石创办的“吴平国乐团”任艺术指导兼乐队指挥。1949年初,在上海法文协会(今科学会堂)举行了“陆修棠南胡独奏音乐会”,成功地演奏了刘天华、陈振铎以及自己创作的二胡作品,获得了文化界高度评价。
1949年10月在上海市北中中学任教。五十年代初又兼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国乐课,其间主编《中国乐器演奏法》一书。1952年华东师大音乐系特聘为副教授。1956年,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执教二胡专业课。1958年春,从北京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任教研室主任,与当时的系主任沈知白以及卫仲乐教授共同主持教学工作。1961年作为二胡组负责人参加了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琵琶、二胡教材会议,并选编了作为我国第一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教材的《二胡曲选》。
创作的二胡曲有《怀乡行》、《风雪满天》(作于1937年冬)、《孤雁》(始作于1945年6月苏州浒墅关,同年8、9月间完稿)、《农村之歌》(初稿写于1945年7月,1952年修改补充而成)、《归来》(作于1955年冬)、《小白马》(作于1955年冬)、《木兰从军变奏曲》(作于1955年秋)。发表了9首二胡独奏曲,1首古筝曲《林冲夜奔》(与王巽之合作),还有合奏曲《潇湘夜雨》、歌曲《卜算子》等,还与王乙共同编写了二胡练习曲。改编的传统乐
曲有《佛上殿》、《秋思》、《-枝梅》、《薰风曲》等。
编写或主持选编的二胡图书:《二胡曲集》(1936年,自印)、《中国乐器演奏法》(1950年,上海出版)、《二胡独奏曲八首》(1958年,上海)、《高等音乐院校二胡教材——二胡曲选》(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二胡曲十首——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新作品选集》(1964年,上海)、《怎样拉好二胡》(1965年,上海)。
(吴之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