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未来 向往光明
1931年,刘天华37岁。此时,他的作曲技巧更加成熟,驾驭二胡的功夫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使他具备了足够的条件,能实现多年来的一个愿望:用二胡来表现重大题材,改变二胡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纤细、柔弱形象,给她一个崭新的面貌。于是一首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名作《光明行》,就在一代宗师的指间诞生。
明朗的色彩,刚强的气概,是这首乐曲总的基调。
乐曲开始是四个小节的前奏,“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似象军鼓在敲,音量虽然不大,力度似乎不强,却具有无形的震撼力,它能使沉睡者惊醒,使悲观者奋起,让人们在黑暗中窥见晨曦,预示着光明即将来临。
接着进入第一主题,人们仿佛看到,一支队伍过来了,步伐坚定,气势不凡,如滔滔黄河,直流而下,痛快淋漓;如巍巍长城,蜿蜒起伏,坚不可摧。
“进行曲”原本是西洋音乐中常见的格式,刘天华拿来为己所用,一举成功,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多年来学习、积累、消化、磨炼的结果。
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举世闻名,韦柏的《猎人合唱》脍炙人口,刘天华的《光明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内涵、风格仍没有离开中国的民族传统。
在这首乐曲里,作者调动了多种作曲手法和演奏技巧,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和传统的民族音乐艺术。
二胡内外弦的音色原本明显不同,尤其在第二把以下,同样的旋律,在内、外弦上演奏,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刘天华加以充分运用,在2、3、4段里用了个够,造成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主、属关系调的转换,对乐曲情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交织,频繁变幻,奇妙而不觉突兀,精巧而顺乎自然,简直是出神入化了。
尾声部分,大段颤弓的运用,是刘天华又一大胆首创。西洋弦乐中,有颤弓奏法,往往是片段;中国京剧曲牌《夜深沉》中用了颤弓,也只有几个小节。真是艺高人胆大,刘天华在这里一用就是一大段,产生了奇特的效果。由于颤弓奏法的运用得当,节奏紧而不断,步伐急而不乱,一抖到底,一气呵成,使此曲的尾声,造成了强大的气势。旋律虽是第二段音调的重现,但有所发展,前几段里逐步展开的主题,在这里形成起伏的波涛。直至末了几个小节,主三和弦分解式向上进行,达到高潮。犹如号角声声,十分嘹亮、高亢,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似乎在告诉人们:努力奋进吧,光明就在前头!最后一个收音,坚定有力,显示了战无不克的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