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孔技术最为出色的大都是刘森一派的传人或受其深刻影响的演奏家,简广易、李增光、李镇、曲祥等都属此列,而且总地说,北方笛家相对更重视这方面的技术。这些演奏家之所以能够那样自如地演奏半音,里面是有窍门的,这也是我很久一直没明白的地方,直到看了李镇的演奏录像和他的笛子曲集前面的文章才恍然大悟。那就是,要用“指尖按孔法”。
现今南派笛子大盛,所以南派主张的指肚按孔也成为了主流,这也很正常,因为南派笛子讲究细腻悠长,要在主旋律的线条上作小幅的手指弹动,所以吹大笛子还是应该用指肚按孔的。北笛则不然,由于音质上要坚实,运指和运舌技术上更加灵巧,笛身又短小等原因,指肚按孔就相对吃力了。最后经过反复思量权衡,我采用了三种持笛姿势相结合的办法,即
——E调及其以上的小笛子,原则上使用指尖按孔法;
——D调及其以下的大笛子,原则上使用指肚按孔法。这又分两种:
—C、D这些中等大小的笛子一般用传统姿势;
—bB及以下的低音笛子改用长笛式持笛姿势。
我说“原则上”,是因为有时持笛法的选择还要跟曲子的风格相协调,比如虽然吹小G,但曲子是《收割》,中段的歌唱性旋律要求曲笛音色和风味,指尖法就可能显得不够细腻了。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有灵活的思维习惯。
长笛式的采用确实会大大减轻拿低音笛子的负重感,下手(靠近笛尾一端那只手)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重量而可以近乎完全放松,更不用担心手指运动引起笛身摇晃的问题,但是上手的姿势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赵老、戴亚、侯长青等杰出的老中青年演奏家都惯用长笛式指肚按孔法,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奏家所采用了。
李镇根据拇指的位置又把传统姿势分为“顶指式”和“捏指式”,加上另外两种,共采用四种持笛法应对不同的笛子和曲子,笔者习惯于把拇指置于顶、捏之间的位置,没有再加区分。考虑到业余学习者的精力所限,笔者不主张爱好者们在这三种不得不分的姿势以外再加细化。我觉得詹永明对传统指肚按孔技术的运用可为典范,尤其手指的放松和姿态随需要所作的细微的灵活改变非常有学习的价值。大多南派传人使用这种姿势。
在指尖按孔法的基础上,上手可采用长笛姿势,也可以不用。采用的如刘森先生、曲祥等等,不用的如李增光、简广易、李镇等,个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此按孔法的指尖按孔状态也并不是要使手指与笛孔平面垂直的,而是比较接近长笛的状态,手指自然弯曲(比拿曲笛的那种自然弯曲要弯得多),使得掌心浑圆可以容蛋,从上方俯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前端基本平齐。这种姿势的学习适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坚持下来,一两个月定可运用自如,而后就会发现,这些时间换来的收获远比付出多得多——手指下落坚实有力,半孔移动灵便快捷,手指的微小弹动自然省力,出音干净无含混。(因为排除了不该有的手指的抹动动作的可能性,所以增强了出音的颗粒性。当然不是指滑音。)这一切都是与北派笛风的传统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