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海》:黄帝使伶伦伐竹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译:黄帝派乐官伶伦去砍竹子做笛子,用这竹子做的笛子吹起来的声音像凤凰叫唤那么好听。
2、《搜神记》:周穆王时,天下连雨三月。穆王乃吹笛,其雨遂止。
译:西周穆王时,天下接连下了三个月的雨,于是周穆王吹起了笛子,这场雨才被止住了。
3、《西京杂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府库,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玉笛长二尺三寸,六孔,铭曰:昭华之琯。
译:西汉的开国帝汉高祖刘邦(率起义军进驻关中后),初到咸阳宫,观察了原秦朝廷珍藏财物的仓库,其间金银珠玉珍宝美不胜收,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那用玉做成的长二尺三寸,上开六孔的笛子,那玉笛还刻有“昭华之琯”四个字。
4、《群碎录》:笛,本四孔,京房加一孔于后为商声,本黄帝使伶伦作。
译:笛子。本来只有四个孔,后来由两汉时的律学家京房在笛子后加了一只孔,于是成为五音中的“商声”,而笛子最早是由黄帝派乐官伶伦制作而成的。
5、《还乡记》:李陵各单于围,夜半使郭超吹笛,声多悲惨,单于反流涕解围北走。
译:西汉将领李陵及其军队被匈奴单于率部所包围。夜半更深时,李陵让郭超吹笛解闷,那笛声十分悲惨,单于听后也流了泪并撤去围兵向北去了。
6、《古今注》:《武溪深》乃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
译:《武溪深》是东汉将领马援南征五溪时亲自制作的歌,马援的门客爰寄生善于吹笛,马援作歌来附和爰寄生的笛曲,这歌题就叫做《武溪深》。
7、《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善鼓琴,好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译:东汉马融才艺高超,知识渊博,处世理事通晓儒术。他还善于弹琴,又爱吹长笛,并常常坐在高大的厅堂上,挂起绛红色的纱帐,在前面向门徒传授乐技,纱帐后还排列着女歌伎,弟子们都按次序上来接受乐技,很少有自行进入内室去的。
8、《搜神记》:蔡邕曾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寥亮,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曾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译:东汉蔡邕曾因避难而来到了会稽柯亭,看到柯亭是用竹子做椽子的。蔡邕抬起头看看这些椽子,说:“这是些好竹子,”于是取下上面的一根竹子,做成了笛子,吹起来果然发出了嘹亮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蔡邕告诉吴地的人说:“我过去曾经经过会稽县的高迁亭,看到那屋顶东面第十六根用竹做的椽子,估计可以做笛子,于是取了下来做成笛子,吹起来果然发出奇异的声音。
9、《魏略》:游楚好音乐,畜筝笛,每持以自随。
译:春秋时郑大夫游楚喜欢音乐,储藏着筝和笛,并常常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弹拨吹奏之用)
10、《宋书*乐志》:魏晋之世,有列和善吹笛。
译:魏晋时,有个叫列和的协律官,很会吹笛。
11、秦始十年,荀勖典知乐事,作新律笛十二枚。散骑常待阮咸机新律声高,不合中和,勖以其异已,出咸为始平相。
译:西晋武帝司马炎秦始十年时,光禄大夫执掌乐律等事务,并按典制根据十二律制作了十二枚新的律笛,当时的散骑常侍阮咸指责这新的律笛声太高,不符合和谐的原则。荀曰(下加助)因为阮咸与自己意见不同,就把他贬谪到始平去做太守。
12、《梁州记》:咸宁中有盗发张骏冢,得白玉笛。
译:十六国后凉吕篡咸宁时,有盗贼去挖掘前凉君主张骏的坟墓,得到白玉作的笛子。
13、《语林》:桓野王善解音,晋孝武祖宴西堂,乐阕酒将阑,诏桓野王筝歌。野王辞以须笛,于是诏其常吹奴硕,赐姓曰张,加四品将军,引使上殿。张硕意气激扬,吹破三笛。末取“猪脚笛”,然后乃理调成曲。
译:东晋桓野王善于辨识音律,有一次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西堂举行送别宴会,正当乐尽酒残时,召见了桓野王弹奏筝来助兴,桓野王以需要笛子伴奏为由加以推托。于是孝武帝就召来经常为他吹奏的笛工硕,赐笛工姓“张”,并封张硕为四品将军,由侍从带张硕上殿来。张硕吹起笛子意气激扬,一连吹破了三枚笛子。最后用“猪脚笛”吹奏,这样才使乐曲顺理成调。
14、《俗说》:宋纬是石崇伎绿珠弟子,有国色,善吹笛,后在晋明帝宫。帝疾患危笃,群臣进谏,请出宋纬,时朝贤悉见。帝曰:“卿诸人谁欲得者?”众人无言,阮遥集时为吏部尚书,对曰:“愿以赐臣”。即兴之。
译:宋纬是西晋大臣石崇府上歌舞伎绿珠的弟子,其美貌名闻全国,而且擅长吹笛子,后来被东晋明帝司马绍宣进宫内。明帝病危时,群臣纷纷进谏,请明帝离开宋纬。在当朝贤能的人都来朝见明帝时,明帝说:你们众人里面有谁想得到她呢?大家都闭口不言。阮遥集那时是吏部尚书,只有他回答说:“希望皇上把她赐给臣下。”于是明帝就把宋纬赐给他。
15、《晋书*桓伊传》:伊都督豫州诸军事,进号右军将军。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也。
译:桓伊统领豫州一带的军务,进而被封为右军统帅。桓伊性情谦虚而且质朴,虽然建树了大功绩,却始终不固步自封。他还擅长音乐,当时已经达到绝妙的境界,有“江左第一”的美名。他还藏有蔡邕所称誉的柯亭笛,常常独自吹奏。正值王徽之应召去京师,所乘坐的船停在青溪畔,桓伊向来不认识王徽之。他路过这岸边,徽之乘坐的船上有乘客随口喊着桓伊的小字说“这位就是桓伊王。”于是王徽之就叫人去对桓伊说:“听说您擅长吹笛,请为我吹奏一支曲子。”桓伊这个时候虽然地位已经相当显赫了,但早就听到了徽之的声名,于是就下了车,坐在轻便的折椅上,专门为徽之吹奏了《三调》曲。吹奏完毕,就上车而去,主客二人并没有交谈一句话。
16、谢安女婿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子昏酒尤甚,惟独(去虫加甲)呢谄邪,于是国宝护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课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机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即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且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译:东晋宰相谢安的女婿王国宝,专门谋私利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谢安憎恶他的为人,因此一直压制着不起用他。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末年时,王国宝更加沉迷于酒色之中。而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昏庸与酗酒还要厉害,只爱听轻佻奉承的话,于是王国宝挑拨离间的诡计得以在君主和宰相之间钻空子。那些唯利是图、心术不正的家伙,因为谢安功高名声盛极一时,就企图定计陷害他,于是被离间而造成了君主和宰相之间相互猜疑。有一天,孝武帝召东晋将桓伊共同饮宴,宰相谢安也陪席而坐。孝武帝命桓伊吹奏笛子,桓伊不动声色地马上吹了一曲,然后放下了笛子说:“我抚筝的本领是比不上吹奏的本事,然而也还能够按韵调配合歌声占笛音,请允许我用抚筝来歌唱,并且请允许配个笛工。”孝武帝赞赏他言词的通情达理,于是下诏叫皇宫里的御妓来吹笛。桓伊又说,皇宫里的笛工跟我肯定配合不好,我有个家奴,善于跟我配合吹奏。孝武帝终于宽恕了他的放肆无礼,于是允许他叫来家奴。家奴吹起了笛子,桓伊就抚筝唱起了《怨诗》:“做君王的已经够不容易了,而当臣子的确也最艰难。忠君而诚实得不显明,就有被怀疑遭灾祸的危险,周公辅佐文王和武王,依《金滕》之旨意摄政平判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看他赤心辅佐王政,二叔反而散布流言蜚语。“桓伊抚筝吟唱的声音充满着正气和激愤,弹唱时前后俯抑的仪容又十分得礼。宰相谢安被感动得泪沾衣襟,就离帝到桓伊跟前,捋着须说:“您原来有如此不凡的才华。”孝武帝这时也感到惭愧。
17、《晋中兴书》:帝舅王恺尝置酒,王遵、王敦俱往。女妓吹笛小失声。恺怒,便令黄门殴杀之,一坐改改容,敦神色自若。
译:晋武帝司马炎的母舅王恺曾经办酒宴会,王遵和王敦都去赴宴。席间女歌妓吹笛时稍微有点走了音,王恺大怒,就命令黄门侍郎将女歌妓活活打死,全座许多人脸色都变了,只有王敦的神色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