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笛: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又称鹰骨笛或骨笛,塔吉克族称“那依”。柯尔克孜族称“却奥尔”。流行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地区。
新疆巴楚县脱库孜萨来遗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的残骨笛。
传统的鹰笛都成双成对,塔吉克族人民常用鹰的一对翅膀骨,做成形制相同的两支鹰笛,左右相衬,吹奏起来,音调也完全相同,颇富民族风采。
多用于盛大节日和婚礼场合,也为歌舞、叼羊、赛马等伴奏。乐曲有《塔里要吾里》等。
鹰笛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一般管长20厘米以上,管径1.5厘米左右,中空,在管的下端开有3个音孔。
制作时,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两端管口呈椭圆形,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从下口往上,每隔22毫米左右,钻有一个直径7毫米(稍呈椭圆形)的音孔,音孔共有3个。
开音孔的工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
笛身上雕刻有图案纹饰或题字,工艺精致。鹰笛做好以后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的馕坑的烟气熏染,使外表呈现出美观、雅致的暗红色后方可使用。
吹奏时,管身稍微倾斜,嘴含上口一半,吹气冲击管壁,使管中空气柱振动,并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域接近两个八度。
由于鹰笛所用鹰骨的不同,在音响上也有区别。用鹫鹰骨作的鹰笛,骨质坚硬,骨纹细密,表面光润,骨管较长而粗,音调偏低,音色浓厚;用老鹰骨作的鹰笛,骨质较逊色,骨管较短而细,音调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