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我们把常用的洞箫名词及演奏常用技巧罗列如下。
1、风门吹箫时,上下两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处就称作“风门”。“风门”可大可小。它的大小,是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的。吹低音时放大“风门”,吹高音时缩小“风门”。2、口风经过“风门”吹出来的气息叫“口风”。“口风”有缓、急之分。在吹奏低音时,一般都要把“口风”放缓些,吹奏高音时,“口风”应随乐曲的音高和强弱的需要而适当加急。3、嘴劲控制“风门”的大小和“口风”的缓急时,上下嘴唇和两郏肌肉反复收放活动的力量,称之为“嘴劲”。
4、缓吹和超吹吹低音时,所用的气息就叫“缓吹”,口风要求放软,气息徐缓,同时要求唇部肌肉松驰一些。吹高音时,所用的气息就叫“超吹”,要求收紧两腮,缩小“风门”,“口风”加硬,加急。5、调试与指法我们通常看到箫曲的左上角,常常注有这样的标记:“1=G或1=F”等。同时还会写上“全按作5或2”的字样。这就是调号的标记了。1=G,就是说这个曲子中的主音“1”的高度,相当于固定音名的“G”。但并不代表此曲就应用G调的箫来吹奏,还得看旁边标明用何种指法来吹才行。例如:谱上写着1=C,全按作2的指法,那就应该用G调的箫用全按作2的指法来吹此曲,而不是直接用C调的箫来吹。6、吐音在吹奏时,因表达乐曲内容和情绪的需要,在处理某些音时,将舌尖急速而有力地向前伸和向后缩的连续动作,使音产生断顿,干净的效果,这就叫“吐音”。
7、颤音颤音是箫演奏时常用的一种技法,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均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颤音用“tr”来标记。二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二度颤音用途很广,几乎在任何乐曲中都可使用.如谱上标记1(tr),就用它的上方邻音,即2音的手指快速的颤动。。三度颤音就是开闭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 一些蒙古和西藏的民间音乐中,亦会使用到三度和四度颤音(如胡松华的《赞歌》,便使用三度颤音)。三度颤音是用本音上方的三度音颤动,而四度颤音则用本音上方的四度音颤动。颤音的快慢(手指运动的频率)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颤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练习颤音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三度颤音是两个手指同时动作,要求迅速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颤音的练习要求一次能达到十五秒钟之久,相当于慢板的八拍左右。在实际演奏中,颤音有由慢渐快的,也有由慢渐快再渐慢回到本位音不颤的。8、捋指音(飞指)用手指轻沿乐器的某个音孔,上下急速抹动的演奏技艺,就叫飞指。
9、指震音它跟指颤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在主音上方的任何颤动音。它只是用手指在本音孔上虚颤而不必实际触及和开闭音孔。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2)下位指震音: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10、唇震音。将下唇靠近箫,然后收紧两腮,气往上提,使气息集中吹出,同时巧妙地使下唇微微抖动。11、气震音以气流虚、实交替的方法所产生的音波,即气震音。气震音可灵活地运用在长音或旋律的某些音上,以增强艺术效果。乐曲一般不标记气震音,由演奏者自行决定。
12、滑音滑音是用⌒来标记的。滑音是音之间圆滑无痕地进行.一个音滑向较高的音时,称上滑音;一个音滑向较低的音时,称下滑音。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民间又称“抹音”或“捻音”。滑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的逐渐依次开放或关闭,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滑音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指技巧。它使音程关系从级进改变为滑进,因而适应于一些优美宛转的旋律或戏曲人声的模仿,尤其在北方乐曲中应用得最为广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1)上滑音:由较低的音开始上滑到另一较高的音,叫做“上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低音的音孔向较高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抬起,即使手指由下而上地逐渐开放音孔来发音。同时,气息要由缓渐急,并使风门由大渐小,口劲由小渐大。(2)下滑音:由较高的音开始下滑到另一较低的音,叫做“下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高音的音孔向较低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落下,即使手指由上而下地逐渐关闭音孔所得到的效果。同时,气息要由急渐缓,使风门由小渐大,口劲由大渐小。(3)复滑音:由低到高又到低或由高到低又到高的音。
13、叠音叠音是用“又”来标记的,是加在本音开头的一个极短的上方音,通常用本音上方孔的手指急速开按一下奏出。叠音是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开接一下,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叠音的记号是“又”。不在乐谱上写小装饰音。叠音可以说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不能把叠音奏成倚音。要记住倚音是在第一个音符之前出现。叠音的手指动作在第一个音符之后。倚音再短暂也有一个过程,而叠音第二个音的手指动作和第二个音的拍子是同时的,我们只能感觉它的存在,因为手指的急速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是不占时值的。因此称叠音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它巧妙地丰富了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使两个音既分开,又形影不离,造成一种悦耳的色彩。民间还有一种叫做“唤音”的加花手法,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叠音奏法。它不仅仅用于两个同度音之间,在任何音程的任何音上都可以使用,尤其是戏曲或民间乐曲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音方法同于叠音,不过叠音一般是标记在曲调上,我们在吹奏时要有意识的重视它。“唤音”吹法则是无意识的叠音吹奏,它不但出现在两音之间,并且在任何音符都有可能出现,它是没有什么标记的,只是要以旋律进行得流畅生动为标准。
14、打音
打音是用“丁“来标记的,是加在本音开头的一个极短的下方音,通常用本音孔的手指在本音孔上打一下奏出。打音是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要求手指“灵、准、稳”。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所得到的效果叫做“打音”,记号是“扌”。打音与叠音不同的是:叠音的演奏方法是用本音孔上方二度音孔发音,而打音则是在本音孔打动发音。它的实际音高是本音与下方二度音的急速重复。如在演奏中遇到“1”音时,用打音所得到的实际上是“71”的效果打音的用途和色彩与叠音大致相同,特别在江南的一些乐曲中,打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内蒙古或西藏的乐曲中也有应用,不过手指动作较慢,类似倚音。在练习打音时,手指要“灵、准、稳”。所谓“灵”是指法要灵活,发音才能不死板;“准”是手指要打在音孔上,不能有虚音;“稳”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打音时不能忽快忽慢,不能影响原曲速度,打音的时间要恰如其氛。
15、倚音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在演奏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现,并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种丰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较小的音符写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连线与本位音连结起来。本位音前只有一个倚音音符时称为“单倚音”。单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倚音音符时称为“复倚音”。在演奏倚音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因为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它帮助发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时值一般在前半拍的开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时正好连上本位音。不得将倚音任意拖长或吹在强拍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16、波音波音是在吹奏本音时,迅速将本音上方二度音孔开闭,回到本音。波音有两种:单波音和复波音,复波音在单波音的基础上再次开闭一次音孔。 演奏波音的要求是:手指一定要干净,利落、有弹性。波音也是演奏中经常用到的装饰音技巧之一。17、赠音赠音是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赠音与倚音相反,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赠音没有专用符号,在练习曲中,我们把赠音用较小的音符标在本音后面,并用连线与本音连接起来;也有将赠音的偏旁部首“贝”做为赠音的标记。 赠音在本音之上之下都可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都行,一般三度四度比较常用。赠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赠音在江南丝竹(和南派音乐)中应用较广。赠音的吹奏方法:当本音在结束前的一刹那,立即停止吹奏,同时用手指将赠音带出。呼气停住的时间一定要准确、果断,这样才能与手指很好的配合。停早了,赠音做不出来;停晚了,造成赠音时值太长,就不是赠音了。18、泛音通过控制风门,调节口风,使用口劲,使气流加急后,在同一音孔上吹出本音的上五度音,称之为“泛音”。
拓展知识:
1.箫的来历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2.箫的发展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清代,箫的形制完全一样。文/网络综合
图/凡竹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