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主题变奏是肖邦早期的作品,关于该作品的演奏和评论比较少,本文旨在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对肖邦音乐的研究。本文简介了肖邦 《罗西尼变奏曲》,然后对其创新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9世纪上半叶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弗列得利克•肖邦(1810-1849)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涉猎的题裁之广泛,几乎是无人企及的,包括练习曲、前奏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幻想曲、奏鸣曲、舞曲、变奏曲等。这首变奏曲又被世人称为辉煌变奏曲,是于1833年生活在巴黎的第二年里创作的。
一、肖邦《罗西尼主题变奏曲》简介
在这首变奏曲中,肖邦运用了常规的技术手段来表现,作品中带有即兴色彩的引子,和声,装饰性的旋律变奏,调性转换和炫技性的结尾变奏,无不显示肖邦的特征。《罗西尼主题变奏曲》中的《主题》Andantino、《变奏一》Allegretto、《变奏二》Andante、《变奏三》Allegretto、《变奏四》Allegro assai。这首作品是肖邦在14岁时谱写的,是他对管乐领域探视的产物。成年后他的作品都是涉及钢琴上,没有其他乐器作品。
二、罗西尼主题变奏的创新
全曲共由五部分组成,包括引子和四个变奏,但变奏没有明确的顺序编号,只有各部分的速度和标记。
当我们弹奏或聆听肖邦《罗西尼主题变奏》时,我们会感觉到它的音乐和其他古典音乐作品不太相同。比如它的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没有鲜明的音乐形象,第二主题也没有构成对比和激烈的戏剧性冲突。下面我将《罗西尼主题变奏》运用的创新手法归纳为以下几点并作具体论述。
(一)主副的对比关系,尾声重新发展的新形式
罗西尼主题变奏的两个主要主题尽管在色彩和性格上有区别,但它们都是抒情性的音调。我觉得更象是一个抒情形象的双面镜-正面是抒情性的叹息,而背面则是抒情性的倾诉。特别是歌唱和舞蹈是两个主题共有的,两个主题之间不构成强烈的戏剧性冲突,第一段整体是平静从容的。这种写法在我看来同传统的用法根本不同。
(二)乐曲的尾声是较大的一个音乐发展的高潮部分
乐评家对《罗西尼主题变奏曲》的尾声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罗西尼主题变奏》的尾声是第四主题,因为中间的部分同尾声主题内容不一样,但乐句的组合,和声,是非常相似的。二者相同点就是内容上含有三个短句和一个长句:中间部分里面也看到了四小节短句和一个小长句,尾声包括两个分句,这两个分句又连接一个短句子和一个长的句子。这正如评论家论证的,结尾沿着中间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发展。《罗西尼主题变奏曲》主副题缺乏形象对比,尾声对中间部分模仿和写作发展的新用法,给浪漫派风格确立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手法。
三、结论
《罗西尼主题变奏》是他在14岁作出的曲子,这一点就证明了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但是天才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这里面有熟练的变奏技巧和旋律发展手法,艺术的价值可能与他成年时期的作品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在当时已经是很优秀的作品了。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爱好音乐的发烧友们对肖邦有了另一层次的了解,也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一名伟大天才的成长历程,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