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千百年来
聚居在这里的各族人民
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智慧
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葫芦丝、巴乌
就是这民族音乐百花园中
两朵耀眼的奇葩。
其极富魅力的音色,
在众多独奏乐器中,
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赢得了无数国内外人士的偏爱。
话不多说,
我们先来听一首葫芦丝演奏——
《打跳欢歌》
……
李春华-打跳欢歌(葫芦丝),书林100,5分钟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佛语称之为筚南母倒(南母倒即葫芦之意)。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如傣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傣家小卜冒(傣族语中是男青年的意思)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共同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都伴随着傣族人动人的歌声。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葫芦丝
葫芦丝的构造较特殊,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纯手工完成制作过程。它由葫芦、主管、簧片、附管组成,主管开有七个音孔,音域为:
附管持续发一个音。葫芦丝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擅于表示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发出的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称它为葫芦丝。
巴乌
巴乌是在云南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中音簧管乐器,用嘴包着吹口横吹,它和葫芦丝有着共同的渊源,其发音原理相同,音域相同,演奏方法也一样,音色也很相似,只是巴乌的音色较厚实,所以有“会吹葫芦丝就会吹巴乌”的说法,因此称它们为姊妹乐器。
葫芦丝图示
巴乌图示
吹奏葫芦丝、巴乌的气息与竹笛、竖笛的气息截然不同。竹笛、竖笛吹奏低音时气流要轻缓,而吹奏葫芦丝、巴乌的低音气流要强;竹笛、竖笛吹奏高音时气流要强,而葫芦丝、巴乌的高音只能缓吹,如果用气过猛可能导致无乐音或损坏簧片。
如今学习葫芦丝和巴乌的人越来越多,演奏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的情况和广大爱好者的需求,著名葫芦丝演奏家李春华精心编著了这本《葫芦丝 巴乌实用教程》,这本教程系统、全面,通俗易懂,收集了丰富的民间乐曲和大量的独奏曲,适合各种水平的爱好者练习。
简介
李春华
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暨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副会长。1999年编著了《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陆续编著了《超七孔葫芦丝入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超七孔葫芦丝基础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葫芦丝拓展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2005年录制了教学片《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经典名曲》《葫芦丝巴乌一点通》;2005年创作了首部原创作品《打跳欢歌》,此后陆续创作了《蓝色的香巴拉》《雪莲花开》《断桥残月》《木鼓神韵》《梨花雨》《孤独的黑骏马》《炫动时光》《山之子》《春暖花乡》《赛马变奏曲》《茉莉流香》《醉雨》《茶舞》《美丽的金银滩》《云之南畅想曲》等作品,多首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感悟丝道》系列由《音乐周报》发表。2017年8月与宁波乐团筹办了专场音乐会;2017年10月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筹办了葫芦丝与管弦乐专场音乐会;2018年10月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和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筹办了葫芦丝与管弦乐专场音乐会;2019年8月与昆明乐团筹办了专场音乐会。
“葫芦丝是美的化身、爱的精灵、和谐的使者,他清泉般的天籁之音可以触及心底、抚慰思绪、涤静尘霾,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艺苑中古老而不断绽放的花藤。葫芦丝在簧鸣乐器系统中凿开了一条硬渠,用一个柔弱的簧舌在一根音苗上不断开凿,并以独有的气质逐渐溶于音乐艺术的海洋。”
——李春华
……
李春华老师的这本《葫芦丝 巴乌实用教程》,自面市以来已重印再版多次,得到了广大民乐爱好者的追捧,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超过几十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