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曲目:
1.交响诗《唐璜 》、《死与奱容》、《泰尔愉快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唐吉诃德》(大提琴在此曲中占有重要份量)、《英雄的生涯》。2.法国号协奏曲(二首)。
3.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
4.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5.七纱舞(选自歌剧《莎乐美》)。
6.《玫块骑士》组曲。
7.歌剧《玫瑰骑士》。
8.艺术歌曲(任选)。
(46)小约翰。史特劳斯(1825——1899):奥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南国玫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与歌》、《艺术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
2.波卡舞曲:《拨奏》、《雷鸣与闪电》、《闲聊》、《狩猎》、《爆炸》。
3.《蝙蝠》序曲、《喜普赛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
4.轻歌剧《蝙蝠》。(注:小约翰。史特劳斯一家人都擅长圆舞曲的创作,他的父亲老约翰史特劳斯以及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也都写有著名的圆舞曲作品,这些曲子在市面上有关圆舞曲的选曲CD中不难找到。)
(47)贝里尼(1801——183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推荐曲目:
1.歌剧《梦游女》。
2.歌剧《诺玛》。
3.歌剧《清教徒》。
4.歌剧《海盗》。
5.歌剧《卡普烈家族与蒙泰奇家族》。
(48)尼尔森(1865——1931):丹麦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第二号交响曲《四种气质》、第四号交响曲《不灭》。
2.《阿拉丁》组曲。
(49)马士卡尼(1863——194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推荐曲目:歌剧《乡间骑士》。
(50)德利伯(1836——1891):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芭蕾音乐《柯贝利亚》、《西尔维亚》。
2.歌剧《拉克美》。
四、现代时期
(1)杜卡(1865——1935):法国作曲家。
(1)杜卡(1865——1935):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交响诗《魔法师的徒弟》。
(2)西贝流士(1865——1857:芬兰作曲家。
推荐曲目:
1.交响曲第一——七号(二、五两首尤其著名)。
2.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
3.交响诗《芬兰颂》OP.26、《传奇》OP.9、《黄泉的天鹅》OP.22NO.
3、《海洋女神》OP.73、《塔比奥拉》OP.112。
4.《卡列里亚》组曲。
5.悲伤圆舞OP.44。
6.夜骑与日出(管弦乐曲)。
(3)萨替(1866——1925):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钢琴作品选辑(包含著名的三首《琴诺瑟第》)。
(4)史克里亚宾(1872——1915):俄国钢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第四号交响曲《狂喜之诗》OP.54。
2.第五号交响曲《火之诗》OP.60。
3.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19。
4.钢琴协奏曲OP.20。
(5)佛汉?威廉士(1872——1958):英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交响曲第二号《伦敦》、第五号、第六号。
2.绿袖子幻想曲。
3.泰利斯主题幻想曲。
4.英国民谣组曲。
5.云雀飞翔(小提琴与管弦乐)。
6.低音号协奏曲。
(6)拉赫曼尼诺夫(1873——1943):俄国钢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号。
2.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
3.交响曲第一——三号。
4.管弦乐曲《死之岛》、《岩石》、《交响舞曲》。
5.G小调大题琴奏鸣曲OP.19。
6.钢琴曲:《前奏曲集》、《音画练习曲》。
7.声乐作品《钟》、《晚祷》。
(7)霍尔斯特(1874——1934):英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行星》组曲OP.32。
2.《圣保罗》组曲。
(8)德布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包括著名的《月光 》)、《版画》(三曲)、《映象》
(二卷,各三曲)、《儿童天地》(六曲,包含著名的《黑娃娃的步态舞》)、《前奏曲》
(二卷,共二十四曲)、《梦》、《二首华丽曲》、《欢乐岛》、《为钢琴》。
2.管弦乐曲:《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三首夜曲》、《神圣舞曲与世俗舞曲》、(竖琴与
管弦乐)。
3.室内乐;《G小调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与
竖琴奏鸣曲》。
(9)艾伍士(1874——1954):美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管弦乐曲:《黑暗中的中央公园》、《英格兰三景》、《没有回答的问题》。
2.第二号交响曲。
3.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10)荀白克(1874——1951):奥国作曲家,二○世纪前期,无调音乐与十二音列音乐的倡导者。
推荐曲目:
1.《升华之夜》(室内乐版或管弦乐版)。
2.五首管弦乐小曲。
3.室内交响曲OP.9。
4.木管五重奏OP.26。
5.歌曲集《期待》。
6.管弦变奏曲OP.31。
(11)拉威尔(1875——1937):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钢琴曲:《水之嬉戏》、《镜》(五曲) 、《夜之加斯巴》(三曲)、《库普兰之莫》(六曲)、
《死公主的巴望舞曲》。
2.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钢琴协奏曲《左手》。
3.管弦乐曲:《波烈露》舞曲、《西班狂想曲》、《鹅妈妈》组曲、《圆舞曲》、《达芙尼与克罗伊》
芭蕾组曲、《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库普兰之墓》组曲。
4.小提琴曲:《哈巴奈拉》、《吉卜赛》。
5.F大调弦乐四重奏。
6.小提琴奏鸣曲。
7.序奏与快板。
8.钢琴三重奏。
(12)葛拉纳多斯(1876——1916):西班牙钢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西班牙舞曲(分成四册共十二首)。
2.《哥耶斯卡士》组曲。(以上皆为钢琴曲)
(13)法雅(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
推荐曲目;
1.芭蕾音乐《三角帽》、《爱情魔术师》。
2.D大调大键琴协奏曲。
3.西班牙花园之夜(钢琴与管弦乐)。
4.歌剧《短促的人生》。
5.七首西班牙民歌(歌曲)。
(14)雷史碧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
1.交响诗《罗马之松》、《罗马之泉》、《罗马节日》。
2.《鸟》组曲。
3.《古代舞曲与曲调》(三首组曲)。
4.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15)布劳克(1880——1959):瑞士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希伯莱狂想曲《所罗门》(大提琴与管弦乐)。
2.小提琴协奏曲。
(16)巴尔托克(1881——1945):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钢琴协奏曲第一——三号。
2.管弦乐协奏曲。
3.弦乐、打击乐与钢墙琴的音乐。
4.芭蕾音乐《奇怪的满州官吏》。
5.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6.舞蹈组曲。
7.罗马尼民俗舞曲。
8.弦乐四重奏(六首)。
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
10.双小提琴二重奏(共四十四首)。
11.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12.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
13.嬉游曲。
14.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15.两首狂想曲。
(17)高大宜(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哈利雅诺斯》组曲。
2.孔雀变奏曲。
3.格兰达舞曲集。
4.马罗许塞克舞曲集。
5.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
(18)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俄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芭蕾音乐《火鸟 》、《彼得洛希卡》、《春之祭 》。
2.《诗篇交响曲 》和《三乐音交响曲》。
3.《敦巴顿橡园》协奏曲。
4.士兵的故事。
5.《普钦涅拉》组曲。
6.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7.管乐交响曲。
8.舞蹈协奏曲。
9.单簧管协奏曲《黑檀》。
(19)贝尔格(1885——1935):奥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小提琴协奏曲。
2.三首管弦乐小曲。
3.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20)魏拉?罗伯士(1887——1959):巴西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前奏曲集(吉他)。
2.巴哈风巴西组曲(共九首)。
3.吉他协奏曲。
(21)普罗高菲夫(1891——195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
推荐曲目:
1.第一号交响曲《古典》、第五号交响曲。
2.第二、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3.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4.彼德与狼 。
5.《基杰中尉 》组曲。
6.《三个橘子之恋》组曲。
7.芭蕾音乐《罗密欧与茱丽叶 》、《灰姑娘》。
8.钢琴奏鸣曲第六——八号。
9.长笛奏鸣曲OP.94。
10.大提琴奏鸣曲OP.119。
11.小提琴奏鸣曲(二首)。
(22)奥乃格(1892——1974):瑞士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管弦乐曲《太平洋二三一》。
2.E大调钢琴小协奏曲。
3.大提琴协奏曲。
(23)米尧(1892——1974):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芭蕾音乐《创世纪》、《屋顶上的牛》。
2.《普罗文斯》组曲。
3.交响曲第六、第七号。
(24)亨德密特(1895——1963):德国作曲家、小提琴家。
推荐曲目:
1.交响曲《画家马蒂斯》。
2.小号与钢琴奏鸣曲。
3.双簧管奏鸣曲。
4.低音管奏鸣曲。
5.竖笛奏鸣曲。
6.法国号奏鸣曲。
7.小提琴协奏曲。
8.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
9.中提琴协奏曲《烤天鹅肉的男人》。
(25)葛希文(1898——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
推荐曲目:
1.F大调钢琴协奏曲。
2.蓝色狂想曲(钢琴与管弦乐)。
3.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4.歌剧《波基与贝丝》。
(26)浦朗克(1899——1963):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管风琴协奏曲。
2.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
3.六重奏(木管五重奏与钢琴)。
4.钢琴协奏曲。
5.长笛奏鸣曲。
6.双簧管奏鸣曲。
7.竖笛奏鸣曲。
8.双簧管、低音管以及钢琴的三重奏。
9.G大调荣耀颂。
10.双钢琴奏鸣曲。
11.小号、法国号及伸缩号的三重奏。
(27)柯普兰(1900——1990):美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阿帕拉契之春。
2.墨西哥沙龙。
3.比利小子。
4.牧场竞技。
5.户外序曲。
6.交响舞曲。
7.寂静的城市。(以上皆为管弦乐曲)。
8.竖笛协奏曲。
9.古老的美国歌曲(声乐作品)。
(28)华尔顿(1902——1983):英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小提琴协奏曲。
2.中提琴协奏曲。
3.大提琴协奏曲。
4.管弦乐曲:《朴茨茅斯海岬》序曲、《喜剧》序曲、《约翰尼斯堡节庆》序曲。
5.神剧《贝夏沙的盛宴》。
6.第一号交响曲。
(29)哈察都量(1903——1978):俄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第二号交响曲。
2.小提琴协奏曲。
3.钢琴协奏曲。
4.大提琴协奏曲。
5.芭蕾音乐《盖妮》(包含著名的《剑舞》)。
(30)萧士塔高维契(1906——1975):俄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交响曲第一、五、十号 。
2.芭蕾组曲《黄金时代》。
3.小号与钢琴协奏曲。
4.G小调钢琴协奏曲OP.57。
5.降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6.A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7.大提琴奏鸣曲OP.40。
8.中提琴奏鸣曲OP.147。
9.第二号钢琴三重奏。
10.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
11.钢琴五重奏OP.57。
(31)布瑞顿(1913——1976):英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法兰克?布瑞基主题》变奏曲。
2.青少年管弦乐入门。
3.简易交响曲。
4.四首海之间奏曲OP.33a。
5.前奏与赋格(为弦乐团所写)OP.29。
6.男高音、法国号与弦乐的小夜曲。
7.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8.小提琴协奏曲。
9.战争安魂曲。
西方古典音乐小辞典 ——之名词解释
赞美歌——(Anthen)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韩德尔、韦斯利等。
咏叹调——(Arj)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波尔卡——(Polka)舞曲。较快的2/4拍子。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浪漫曲(Romanza)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圆舞曲(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两种。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和声(Harmoy)不同高度的音乐同时发声,称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接法则、和弦在乐曲上的功能属性。和声学是作曲技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弦(Chord)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既成三和弦;四音叠置,成七和弦;五音叠置,成九和弦。如C大调的主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
赞美诗(Hymn 英)基督教颂赞上帝的诗歌。均为教会中名家所作,它与《圣经》中的《诗篇》和《雅歌》有别。天主教赞美诗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节而曲调相同。现今保存的最早的赞美诗是出自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之手,名为《赞美颂》。一般的赞美诗皆作于五至十世纪。马丁·路德创新教,改赞美诗歌词为德文,用四声部合唱。十八世纪初,传入英国。今英国通行的赞美诗集有《牛津赞美诗集》等。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
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奏鸣曲式(Sonata Form)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
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
2.展开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好比一场动人的戏,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
3.再现部:“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再这里,副部与主部均在同一主调上出现。
奏鸣曲式
小步舞曲(Mi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速度稍快、有力;十九世纪出,小步舞曲曾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小步舞曲亦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大多为三部曲式,其中段常用三声部写成,故称“三声中部”,并沿袭至今。
民族乐派(National Music School)亦称“国民乐派”。
是指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欧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流派。民族乐派在俄国,以格林卡为先驱,随后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等;民族乐派在东欧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乐派在北欧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罗马尼亚的乔治·艾涅斯库等均为著名的民族乐派音乐家。
康塔塔(Cantata)
“康塔塔”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
以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是一种为声乐家们、合唱队和乐器演奏家们的表演,以诗体故事为基础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或数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内容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小型清唱剧。
回旋曲式(Rondo Form)乐曲形式之一。
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一圈人跳舞、唱歌,先有集体合唱(群舞),所唱的即是基本主题(称“主部”),接着是独唱(独舞),这部分由舞者轮流担任,音乐特色各不相同(称“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回旋曲的主部至少需出现三次,它的结构式为:A+B+A+C+A……回旋曲式适宜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故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等需以热烈气氛结束时,常用之于末乐章,如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就是一个回旋曲式的乐章。
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Variation Form)乐曲形式之一,又称“主题与变奏”,它在音乐作品中广泛被运用。
其原则为: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继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变奏)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其结构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曲的主题可以取自民间音乐,可用作曲者本人旧作的片段,也可选取他人作品。变奏次数不定,少则三、四次,多则数十次。变奏的方式也不一定,可以改变旋律,可以变更和声,也可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变奏手法最为常见。
华彩乐段(Cadenza)音乐术语。
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如莫扎特、贝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旋律
旋律(Melody)不同高低与不同时值的音前后相连,即成旋律。旋律的要素一为音高,二为节奏。较原始的音乐仅有旋律,甚至仅有节奏。现代音乐也有只求和声与配器等的新奇效果而忽略旋律。
曲式(Form Musical)
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主要曲式的类型大体可分1.复调曲式:如赋格曲(段)、各种卡农等;2.主调曲式:如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自由曲式等等。
狂想曲(Rhapsody)
一种技术艰深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交响曲 (sinfonia)
实际含义要广的多。最早不过是指器乐曲,巴赫就曾用过此称。后来又指歌剧、康塔塔组曲的前奏曲或序曲。亚历山德罗·斯卡拉帝及其他作曲家的歌剧前面的所谓“意大利交响曲”包括三个小乐章(快-慢-快),这种布局对古典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进行曲(macrh)
主要指行军中所用的音乐。有些歌剧也采用进行曲来为舞台上的行列伴奏,有的戏剧配乐中也有进行曲,例如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
声乐套曲(Liederspiel)
在利德盛期确定下来的一种固定的歌曲套曲形式。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过其内容和音乐风格而相互联系。
利德(Lied)
原文字面意义为“歌曲”。此词现已专用于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沃尔夫、施特劳斯等人的德国浪漫歌曲,不过自中世纪以来也用于比较广泛的意义。
真实主义(Verismo)
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一种艺术潮流,旨在生动而逼真地表现生活。在歌剧创作上导致音乐话剧式的艺术处理,为追求个别情节不惜牺牲结构的统一和有机的发展。最著名的例子有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莱翁卡瓦洛的《丑角》(1892)
诙谐曲(scherzo,意)
一译“谐谑曲”。器乐曲。快速,三拍子,节奏强烈,有惊奇、幻想等特点。舒伯特、布鲁克纳等人都有优秀的诙谐曲作品。十七、十八世纪时还流行一种声乐诙谐曲。
集腋曲(jiyequ)
(1)一种即席演奏或记写成谱的乐曲,其中同时奏(唱)两个以上熟悉的曲调,应用于16,17世纪,特别在德国作曲家中。巴赫一家团聚时最爱作次游戏。
(2)集腋曲也可指自然串联起来的若干乐曲或歌曲。
歌剧
歌剧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演唱加上乐器伴揍的戏剧作品。现在各国通用的OPEAR一字是原意大利语opear in musica的简称。17世纪的早期意大利歌剧叫作音乐故事、音乐戏剧或其他类似的名称。在17世纪的法国,严肃的歌剧称作配乐悲剧。歌剧的种类有很多,如:谐歌剧、喜歌剧、正歌剧、轻歌剧等都属于歌剧范畴。
行板(Andante)
拍子中速的器乐曲。愿意为“进行”、“不行”。在这里为乐曲速度的指示词,后用为曲名。
巴洛克(baroque)
愿意为“怪诞”,现以成为说明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的用语。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就是,感情丰富、华丽而且是以严格的格式写就的。早期巴洛克时期的乐曲与晚期巴洛克时期的乐曲之间通常是有区别的。
嬉戏曲(badinerie)
18世纪作曲家用以指称一种两拍子的快速、活泼的乐章。
卡农(canon)
复调音乐的一种。愿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士兵舞曲(vebunk)
18世纪匈牙利的军队舞曲。源于德文Werbung,意为“征集”。军人穿戎装,著马靴,聚众而舞,以作征兵的号召。当时匈牙利隶属于奥地利,人民备受兵役之苦,视当兵为畏途,故以这种方法来号召人们参军。后来此种舞曲被用在节日里当作喜庆音乐来演奏。乐曲开始于徐缓的引子,然后进入快速段落。
柯立芝奖(Cooledge)
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柯立芝夫人(1864-1953)于191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皮茨菲尔德城创设“伯克夏市内音乐节”,一年一度,设柯立芝奖奖励优秀市内乐作品。该音乐节后来迁至华盛顿举行。
即兴曲(IMPROMPTU)
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称一种钢琴小曲为即兴曲,这种乐曲被认为有些即兴创作的性格,或有一种精美雅致的气质和漫不经心地随意而为的风度。
船歌(Barcarolle)
源出意大利文BARCA,意为“船”。是威尼斯船家之哥。常用6/8或12/8拍,其伴奏模拟小船荡漾。后则泛指按这一体裁写成的声乐或器乐曲。
赋格(FUGUE)
对位化音乐之一。由几个独立声部组合而成。先由一声部奏出主题,其他各声部先后作通篇的模仿。入题用主调,继起者用属调,第三个进入的声部又回到主调,如是反复变化以至曲终。各声部此起彼伏,犹如问答。赋格结构变化百出,故不能视为曲式之一。
众赞歌(chorale)
基督教新教的赞歌马丁·路(1438--1546)曾用为宗教改革的手段之一。他简化曲调,将歌词方言化。曲调主要采自民歌,有些出自路德之手。十七、十八世纪,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与合唱曲大量产生。巴赫为不少众赞歌配以和声,至今仍被视为四部和声的典范。
练习曲(STUDY)
用于提高乐器演奏技巧的乐曲。必具有一种技巧项目,如音阶、琵音、八度、双音、颤音等。克莱曼帝是近代写作练习曲的先驱人物。肖邦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