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的人想去维也纳“金色大厅”,可能和人们想上春晚差不多。
能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意味着无限的荣耀:自己音乐水平被肯定。
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做梦都想去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也许不是“音乐圣殿”。
1
金色大厅?!
古建筑群扎堆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并不起眼。
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音乐厅(又叫音乐厅大楼),平时是这样子的。
“金色大厅”是音乐厅大楼的6个音乐厅之一。
有演出时,“金色大厅”是这样的:
(精美的壁画)
(昂贵的吊灯)
坐在里面听上一场音乐会,感觉自己像被开了个光。
不过在古建筑群扎堆的维也纳,音乐厅大楼普通得像一个路人甲。
在它350米的地方,就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有一个规定:
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
这导致了音乐厅大楼一开始在竞争中很难有优势。
内部上来讲,两者更不是一个量级。
2
高格调演出?!
金色大厅也有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一战”的底牌。
从1959年起(最早是1939年,因为战争中断过),金色大厅都会在元旦这一天举行“新年音乐会”向全世界播出。
于是,这里也慢慢有了名气,成了世界人民每年的一个音乐盛世。
1987年,央视第一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金碧辉煌的大厅)
(高规格的交响乐团演奏)
当时文体娱乐生活较少的国人们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金色大厅”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慢慢的,“金色大厅”就变成了大家眼中的“音乐圣殿”。
2003年11月23日,宋祖英在金色大厅举办了“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
她是第一个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中国人。
于是有朝一日能在金色大厅演出,成为了无数音乐工作者的梦想。
3
高档KTV?!
实际上,想要去“金色大厅”演出并不难。
金色大厅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种:第一种是被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邀请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团体,剧院方会支付演出费。
这代表着对演出团体水准的肯定,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就属于这种方式。
票价动辄上千RMB就能看出它的水平。
第二种是根据合同进行驻院演出的团体,双方共同经营,按照协议分配收入。
票价视演奏者而定,一般中国演奏家(如廖昌永、王宏伟、郎朗的演出),价格在十几欧(约90-150RMB)。
第三种是在前二者没有演出安排的期间,自费租用音乐厅进行自娱自乐式演出的团体。
至于第三种演出阵容,有可能就是这样的:
(无锡太湖花园社区老年笛子团)
(温州房地产女老板个人独唱)
(学生、中老年人业余团)
(农民工、企业家自嗨团)
电吉他、古典乐和民乐同台争艳,金色大厅摇身一变成了“金色KTV量贩”!
这种演出的票,赠送都很难有人问津。
(赠票)
赠票途径有很多,大使馆、中餐厅、旅行社......
8个月中国133个团体的演出,导致了收赠票比接传单还要令当地人上头。
为什么这么多团体能奏响(唱响)金色大厅呢?
因为便宜啊!
只要你交3万欧(约25万RMB),谁都能够包下整个大厅。
如果算到团体每个人身上,一个人2万多RMB,除了唱响“金色大厅”,还能来一个欧洲十国游!
4
前身宫廷party?!
其实,在马勒(1860.7.7.—1911.5.18.)当乐团团长前,大多数的音乐会都是给王公贵族表演的宫廷乐。
那时普通人是听不起音乐会的。演出时也不像现在,参加音乐的王公贵族们,就跟现在KTV一样,该吃吃该喝喝。
马勒担任乐团团长后,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不准迟到、不准拍照、不准说话、不能吃东西……
(马勒)
不过马勒也没想到的是,过了几百年的今天,中国人把音乐会又变成类似最初形态的“KTV”模式。
在维也纳人眼中,维也纳“金色大厅”只算一个中上游的音乐厅。
小编很想知道:如果老外知道“金色大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竟如此的高,该作何感想呢?
参考文章:
《2013年前8个月中国133团体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人民网)
《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真相调查》(腾讯娱乐《贵圈》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