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乐器的演奏高手,一定是一位“长期主义”者。
所谓“长期主义”,便是有长远目标,有信心,有耐心的练习态度与风格,这些都是演奏高手必备的素质。
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这样评价高手:
“他们需要的是实质性的东西,需要过程,而不仅仅是'阿司匹林'和'创可贴',他们希望铲除病根,只关注会带来长期效应的原则”。
“阿司匹林”与“创可贴”这类止疼药,就类似于练琴中的技术、技巧、方法、诀窍等,是练琴外在的体现。
短时间来看,技巧和诀窍似乎很管用,实际只能“缓解”一时之“痛”。
因为学琴者的“综合素质”还没有练出来,例如毅力、耐心、好心态、爱思考等……
缺乏这些,即使被技巧和诀窍已经解决了的困难,依旧会“旧病复发”,再次困扰学琴者。
比如,在一首作品中出现了“波音”技巧。有些学琴者想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能够轻松、自然地把“波音”加上。
于是乎开始了狂练“波音”,不断地重复。因为之前的基础没有打牢的缘故,所以他即使重复万遍,“波音”的演奏效果,也无法达到灵动、轻巧的感觉。
听起来很刻意,很生硬,有一种为了“波音”而去“波”的感觉。
由于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练习技巧上,使得整首作品的练习,不再有足够的精力与耐心了。
于是导致了,这首作品的节奏也不稳,演奏也很不流畅,带有“波音”的乐句,演奏得很“僵硬”。
要么直接是加不上技巧,要么加上了,但整句的节奏全乱了。
学琴者此时便会感到烦躁,心里想的是:
明明之前练会的“波音”,怎么又用不出来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基础不牢,缺乏练琴的“综合素质”。
并不仅仅指“基本功”,还指的是学琴者一系列的心理品质。
所以高手之所以能成为高手,是因为他们在“碰壁”了之后,不是只在那里懊恼,而是不断思考,造成这次困难的“前因后果”。
像上述的例子,演奏高手是如何处理的呢?一定会通过“碰壁”,通过思考,发现只练技巧是没用的。
于是他会“倒回去”,开始注重基本演奏技术的练习。在此基础上,配合着练习曲与乐曲,每天不断。
即使他发现,自己此时演奏的技巧,并不灵动与轻巧,也不会懊恼。
因为他有长期的目标与计划,他知道在时间的作用下,这些都会越来越好,所以根本不着急。
在这个过程中,演奏高手拥有了更强大的头脑与内心,更有毅力与信心,也有了更多的耐心。
这些“综合素质”,才是拉开演奏高手与普通学琴者差距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