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调 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农村。俗称调子戏、采茶戏、唱灯和嗬晦戏。1956年定名彩调。据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钞本《荔浦志》记载:“自(正月)初十至十六,各门悬挂—灯,选清秀孩童,艳妆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赛龙灯嬉戏以为乐。”说明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剧目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爱情生活。如《十月花》、《跑菜园》、《王三打鸟》、《娘送女》、《下南京》、《二女争夫》、《龙女与汉鹏》、《隔河看亲》等。行当以小生、小旦(包括摇旦)、小丑为主。唱腔为曲牌体。旋律、节奏流畅活泼,善于表现欢乐情趣。音乐可分:腔、诉板、小调、曲牌、锣鼓五部分。已记录有近四百首唱腔、曲牌和锣鼓点。(l)腔:是彩调音乐的基础,包括路腔和正腔两种。路腔—般为上下句反复,加用衬字和腔尾以渲染情绪。用于上下场、跑圆场和劳动时(见谱例—:《采莲春》的—段)。各行当的唱腔各有不同。正腔适用于抒情和叙事,可以表现热烈欢快或低沉哀怨的情绪(见谱例二:[四平腔] )。(2)诉板(或名数板)用于大段叙述。有三字、五字、七字和十字等句式。通常采用上下句反复形式,由头、诉板、板尾三部分构成。若与其它曲牌联缀,则略去头、尾,转人其它曲牌结束。(3)小调:即各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如《板凳龙》中的“雪花飘”(即《茉莉花》)等。(4)曲牌:由冷场曲和吹场曲组成。主要由调胡(即大筒)、二弦、洋琴、唢呐等演奏。用以配合演员表演动作,刻划人物内心感情,衬托戏剧情节。如[—条龙] (即[长锣] )等。( 5)锣鼓:传统的锣鼓牌子不多,但用途很广,也颇具特色。常用的有“—钱”、“三钹”、“四钹”、“两槌半”,以及—些腔头锣鼓。主要的打击乐器有扎板、堂鼓、板鼓及大、小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