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属于古琴演奏中比较高的层次,同样的描述也常见于书法和绘画艺术。所谓气韵,或可解释为作品(无论书画或是琴曲)之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气者,人之根本也。贯之于物,即谓之韵。气为韵之源,韵为气之象。气韵生动,则是指作品中的精神具有“活”的力量,有始有终,有起有落,有长有消,仿佛江河川流。气韵生动基于对琴曲的熟练程度,源于对琴曲本意的准确把握,要于对指法的绝对控制,而最终则成于意识对弹奏主动权的交出。从技术层面来分析,气韵生动或可理解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流动性。初学古琴者,由于技法不熟、曲目生疏,弹奏是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只是想着此处该用什么指法、下一句该怎么弹,这样便容易导致将曲子弹“碎”。待到能做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注意力便会转移到琴意之中,甚至将弹琴时的思想感情直接灌注到琴曲之中。曲意的表达与弹奏者本人的意识流动、气息变化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流动性的变化。流动性的变化,体现为琴曲感情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虽疾而不乱,虽缓而意连。即使在某些声音的空白处(如剌伏)后,那种乐感的流动性也是依然存在的,并且似乎更为重要,类似于书法中的“笔断意连”。
二要有张力。古琴的有效弦长比较长的特点,使得古琴发出的声音饱含张力。出音要饱满,饱满则气足,走手音要注意轻重疾徐的变化。用力过大和用力过小都是应该避免的。这就要求指下要有把握,尤其是弹到停歇处或是上下进退的中间,要始终把气提起来,通过指下的细微动作(如细吟)来保持气的鼓荡,一定要把气韵兜住,该转向的要转向,该加强的要加强,以便于下一个指法气韵的连贯,切不可指僵气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弹琴中需要时时藏有回势,来保证气韵的留存和发展,类似于书法的藏锋和回锋。一味地有去无回,犹如强弩之末,会将气韵散尽,无法为继。
三要有度。“度”就是展现对琴曲控制力的能力和水平。弹奏中,轻重疾徐应有变化,吟猱绰注应有章法,皆不可过度。诉说相思之苦宜娓娓道来,更能动人心魄,如若哭天抢地,反失了古琴应有的韵味。当然,如吴景略、徐元白、王燕卿、张子谦诸位先生的风格绝然不同,所以气韵生动也并无一定的规矩可以界定,对于度的弹性把握是比较大的。吴氏的华丽流畅,其度在疾而不乱;徐氏的奇古清和,其度在古而不滞;王氏的绮丽缠绵,其度在丽而不淫;张氏的跌宕自由,其度在舒而不散。各门派风格各异但气韵如一,要害都在一个度字上。
四要无意。气韵的流动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意识只能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万不可实施控制。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讲过,过分的关注反而有害无益,譬如呼吸的配合问题。初学弹琴,往往会过分关注指法、节奏、旋律,乃至曲意的表达,这样弹出来的东西缺少了自然的美,多了些人工的匠气。对于万物一理的自然规律,我们要顺而非逆,其诀窍就在于“松静自然”这四个字。只有做到身体放松、意识沉静,方能顺其自然,由潜意识引导机体各部的协调配合,把意识的控制权交给感觉,跟着感觉走,仿佛不是自己在弹琴,而是琴曲自然而然地从指下、从琴上流淌出来,该快的地方它就自然的快,该慢的地方它就自然的慢,该停的地方它就自然的停,轻重亦是如此。达到这种境界,或许就可以体会到恍恍惚惚、身无外物、神指气使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