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碰到一些学习声乐的学生,经过数年的求学道路,时间、金钱、精力都投入了很多,最后却发现学了一身歌唱的毛病,或完全违背了科学发声规律——学错了。为此不得不再花费时间重新改毛病,再建立新的歌唱状态。追其原因,这与声乐教师的对声音处理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一、较明显的声部错误划分
“女声”在进入变声期后,声带相对变宽变厚。如果再象“童声”似的用“真声”引导其歌唱,音域自然唱不了太高。有些声乐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错把本应该是女高音的学生按女中低音教,造成“大本腔”压喉歌唱的所谓“女中低音”。
象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马上引导其用混声歌唱,让学生混入假声进行练习,如果歌唱方法能调整好,音域可拓展一个八度左右。而且歌唱状态、声音质量将会大大改变。同样,“男声”也有把声部划分错误的现象。主要是有的声乐老师容易把一些声音较宽厚的男高音按男中音划分,造成学生故意压喉歌唱,违背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
二、运用呼吸的误区
有些学生多年来“提”着气歌唱,直接造成声音无控制地“喊叫”、“挤咔”现象,究其原因是声乐老师让其“收腹”歌唱。
理论上讲,歌唱时吸引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对抗收缩决不等于“腹部往里收”。这种“对抗收缩”是为了保护横隔膜下沉,使肺的底部较长时间充满气,从而有控制的呼出。而“收腹”歌唱的呼吸现象,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对抗保持的可能性,使歌唱者气浅,胸上部紧张,更会导致喉下巴等发声器官的紧张。解决的方法应强调歌唱进吸气自然下沉。发声时,要感到下腹部和腰部位向外向下扩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喉部的压力,有利于共鸣腔的调整,减少喉部的挤咔现象。
三、共鸣腔运用的误区
歌唱中共鸣腔的运用最为复杂,由于流派风格的变化,使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应当是公认的——经过训练后的声音应该是“甜美”“圆润”“通畅自然”的。
有些学生为了寻找共鸣故意压着喉缩着舌歌唱,造成人为的喉音。更有甚者,下巴紧张,脖筋暴露,使歌声的“美”更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如有老师指导,恐怕要追究老师引导其共鸣运用的责任。其实,歌唱的共鸣运用,要想通畅自然,声音的“走向”很重要。打开喉歌唱,并不是要压着喉歌唱。在打开喉的同时,要把声音送向头腔,带动鼻咽腔头腔同时产生共鸣。而人体参与歌唱的各部位,要张紧有序。该积极的部位要调动起来,如:后咽部和鼻咽腔要有一定的张力,而该放松的部位如:舌和下巴一定要放松。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出歌唱者最美的共鸣和音色。
以上三方面,是声乐教与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而往往开始学习声乐时,老师指导得法便会使学生避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