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今天是元宵佳节
让我们一起听听
13位中国音乐家笔下的节日
一起感受元宵节习俗文化
1.马骏英:闹元宵
传统各地鼓吹民乐,大多都有《闹元宵》曲调,呈现欢快愉悦气息,后经众多音乐工作者的整理、改编,终成民族乐界的保留曲目。马骏英编创的《闹元宵》,以北方民歌素材为基调,在锣鼓喧闹之后,是轻快的河北小调旋律,随后衔接悠美的女高音独唱──以山西梆子风格。
2.彭修文:正月元宵
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彭修文先生的这首《正月元宵》,选自九十年代的套曲《十二月》。作品欢快浓烈,各声部爆炸式的声量扑面而来。
3.黄贻钧: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 一九三四年,黄贻钧参加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所属的百代国乐队的工作,翌年,黄贻钧在录制完《打更曲》后,不经意地哼出了一个曲调,井将之发展成一首欢快的乐曲,国乐队的二胡手陈中为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花好月圆》。乐曲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以轻音乐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4.卢亮辉:闹花灯
这是作曲家卢亮辉早期的作品,以广东音乐为基调,具有岭南戏曲的韵味。
5.陆春龄:欢乐歌
《欢乐歌》原本是人民群众为了庆祝节日与庙会等场合乐器合奏的曲目,该曲热情明快、旋律流畅,被誉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陆春龄先生通过整理与改编创作了这一首竹笛独奏曲。
6.冯子存:五梆子
五梆子是一首由冯子存根据华北地区传统民间乐曲改编的笛子独奏曲,是北方梆笛的代表曲目。原曲优美明快,热情奔放,曲调优美健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常用于戏曲过门,经冯子存整理加工后,赋予乐曲以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运用,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广为大众所喜爱。
7.姜莹: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作曲家姜莹创作的民族管弦乐,荣获文化部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一等奖。作者充分发挥了民族乐器的性能,特别是弹拨乐器的颗粒状音响,并吸取了弗拉明戈、探戈、踢踏舞等节奏元素,在整体结构上,逐渐积蓄内在力量,律动渐紧、音势渐浓,步步推进高潮,如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行列,将生命、热情与梦想,幻化为丝绸之路上的长河日圆。这部凝聚着作曲家青春梦幻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代民族管弦乐的代表作。
8.刘英:正月十五闹雪灯
唢呐演奏家刘英以东北民歌为素材,嘹亮高亢的唢呐描绘出了元宵节时人们争相上街、观看花灯时的欢声笑语,具有鲜明的东北二人转风格。
9.李焕之:春节组曲
作曲家李焕之于1956年根据陕北民间欢度春节的盛况写下了《春节组曲》,这首作品是其中的终章《灯会》,采用了陕北民间队列音乐唢呐曲《大摆队》的音调,以及《摘南瓜》《跑旱船》的旋律,热烈而铿锵有力。
10.丘鶴俦:娱乐升平
《娱乐升平》丘鹤俦曲 乐曲约于1920年代中期创作,以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跳跃的节奏,表现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11.聂志勇:幸福畅想
隶属于湖北省歌舞剧院的编钟国乐团演绎的这首乐曲,是由作曲家聂志勇所作,庄重典雅的钟声和气势磅礴的鼓声,钟鼓铿锵、箫管嘈喝,如万骑齐镳、千乘等盖。
12.赵季平:庆典序曲
同时精通影视和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庆典序曲》,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而诞生的作品。在乐曲欢腾激昂的感情基调下,中段如歌的慢板就显得格外优美,一派盛世祥和。
13.云南小调:猜调
这首作品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根据原有的云南小调由林之音记谱、金重编词、黄虹整理而成,先后经黄虹和李谷一的传唱而家喻户晓。后来作曲家王建中将这首作品改编成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中的一首并更名为《猜谜》,朱践耳先生、储望华先生、陈怡先生改编过同名钢琴曲,张以达先生也改编过同名童声合唱。